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警惕邮政系统腐败黑洞:普通包裹按快递计费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2日17:22 法制早报

  现身说法

  “一直我就觉得邮费太高,但是不明白为什么,直到有一天,我通过几次邮费的比较,我才知道其中的黑幕。”虽然事过境迁,但是王先生说起此事仍然是一脸的愤怒。

  目前邮局有三种国内包裹邮寄方式:普通、快递、特快专递,也有三种完全不同样的
包裹单,名称、颜色、样式、纸张大小均不同。

  王先生的经验是,如果你到邮局寄普通,填写的是“普通包裹详情单”,而邮局电脑打印出来的邮资表“单价”一项却空白,只写邮资多少元,那么此时你的“普通包裹”已被当成“快递包裹”计费了。实际上,邮寄的速度还是按照普通包裹走。

  一两公斤的普通包裹的邮费只有十二三元左右,而快递包裹,邮费则变成二三十元。这样一来,即使普通的一个小城市的邮局一年因此会增加数百万的收入。 当到邮局去讨要说法时,答复基本上是,“邮资是国家规定的”,“是电脑算出来的,不会错”,“你嫌贵就不要寄”。

  即使投诉到市邮政投诉中心185,负责任的185就答复说,当班营业员算错了,误将普通的按快递计费。接下来就是退还多收的款项,口头道歉,就万事大吉了。

  王先生是在一年的时间里,通过不同的业务员“计算错误”才得出结论,这决不是计算错误而是故意错误。现实生活中,又能有多少较真的消费者?整个邮政系统又从消费者手里“黑”掉多少钱?

  按照有关规定,邮局工作人员的失职渎职行为是指,由于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工作职责,致使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遭受损失的行为。邮政部门的各级领导干部及管理人员犯有失职渎职错误,必须严肃追究,给予必要的政纪处分。其行为触犯刑律的,要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可是,令人费解的是,王先生邮寄物品的邮局明明知道工作人员失职渎职行为,可是为什么只是退款了之,而不对有关人员进行处理呢?

  邮政黑洞知多少

  王先生所遇到的遭遇,仅仅是邮局创收的一种手段。那么邮政系统还有多少腐败的黑洞呢?

  黑洞一:内外勾结

  与有大宗邮寄业务的单位业务人员串通一气,通过多开发票,达到“双赢”的目的。

  黑洞二:家属与经营

  邮政系统领导干部的子女、配偶通过自办企业,参与或经营商业信函、广告信函,包括明信片、邮送广告,制作业务;经营或参与经营邮政专用单册、信封、邮袋、信盒、大小集装箱等邮政专用品;

  在非邮政集邮公司、商社,任职及代理集邮业务;

  在与邮政部门集邮公司有业务关系的设计、印制公司、工厂、任职或承担业务代理;

  所办企业与国家邮政局所管辖的部门、社会团体、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直接发生商品、劳务、经济担保等经济关系,从事与邮政业直接相关的有偿中介业务;代办县级以上城市邮政网点业务等。

  黑洞三:违反规定炒作

  现在邮政系统的许多地方邮票公司与邮票二级市场上的一些不法投机分子相互勾结,违反规定联手炒作6个月内国家发行的新邮票,不论其是高于邮票面值(或者规定的售价)暴炒获利,还是低于邮票面值打折倾销,都给国家邮政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因为国家规定,邮票是国家邮政部门发行的邮资预付凭证,在规定的发行期内(现在为6个月)它不是商品,而是广大邮政用户购按照面值购买来用于投递各种邮件、包裹、信函的纳费凭证。只有当它超过了发行期、进入收藏领域以后,邮票的第一属性——邮资预付凭证的功能才慢慢消失,才能成为特殊商品在市场上进行炒作。

  黑洞四:邮寄物品免费

  尽管邮资一涨再涨,可全国邮政系统每年的亏损还是大得惊人。就像其他垄断行业铁路系统职工坐车免票、电信局的职工不用付电话费、供电局的职工敞开用电一样,邮局的人及其亲属寄物品是免费的。

  以上列举的邮政系统的腐败黑洞也许只是冰山一角,其内部的腐败现象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

  邮政——下一个“反腐肃贪”对象?

  目前,不少地方检察机关已经把邮政系统作为预防职务犯罪的重要阵地。

  比如,黑龙江省鹤岗市早在2002年就把职务犯罪案件发案率占50%的邮政系统作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主阵地和突破口。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北京市某区检察院已经成功查获某邮局十一人贪污腐化的特大窝案,不久,将对这些腐败分子提起公诉。

  作为垄断行业,邮政系统赖以生存的资源无一不是国有资源,他们本身已经享受到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如果再出现腐败现象,其影响将是极其恶劣的。 本报记者 侯兆晓 发自北京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健力宝事件
2005中超联赛揭幕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最新汽车电子杂志
漫画版《红楼梦》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