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为农民增收开辟更大的外部空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3日02:38 山西新闻网

  ———太原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最近,太原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组织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了调查。

  富余劳力转移开启富裕大门

  太原市城乡总人口327万,其中,农业人口104.4万,约占城乡总人口的1/3。农村劳动力总数为52.02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49.8%。全市人均耕地为0.55亩,耕地资源十分有限。据调查分析,目前从事第一产业的占到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1%;从事第二产业的占到农村劳动力总数的近17%;从事第三产业的占到农村劳动力总数约23%;外出务工人数为4.3万多人,占到农村劳动力总数的8%多。

  太原市劳动力转移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就近转移型。主要是地处城市或城镇边缘的农村劳动力,他们属于农村人口,有宅基地及耕地,但又不从事农业生产,主要从事运输、加工、流通、餐饮等服务业。虽然仍冠之于“农民”身份,但其土地已租予他人耕种,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二是稳定转移型。这种类型的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历史比较长,经验较为丰富,其就业的行业、区域比较固定。他们除了身份还是“农民”外,其它各个方面已和城镇居民没有本质的区别。打工创业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由于户籍管理、子女入学等原因,大多数还无法成为城镇正式居民;三是非固定职业型。这种类型的劳动力,在外无固定就业渠道,多从事季节工、短工,在家虽有承包地,但大都由别人代种;四是亦工亦农型。这种类型的劳动力,有明显的季节性的特点。他们农闲季节就近打工,农忙季节歇业务农,多为兼业型经营。其收入来源构成渠道较多,但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高于第一产业的收入。

  太原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一是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变迈出可喜的步伐。靠近城市的区,劳动力转移的比重大,农业人口比重大的县、区,虽然劳动力转移的数量相对多,但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例小。二是异地转移的速度明显加快。太原市从加强领导、技能培训、增加投入、抓农民维权等方面入手,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民由主要在本地乡企就业,开始向深圳、上海等沿海发达地区进军。2003年,向省内其它地市及外省输出农村劳动力3万人左右。三是部分农村劳动力已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转移。一些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劳动力,虽然他们仍是农民身份,但已完全彻底地从事非农产业,主要从事运输、加工、流通、餐饮等服务业等行业。四是兼业性短期转移仍然是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农村就业的不稳定性,农民兼业变得越来越普遍,这使农民收入的来源越来越多样化。

  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在何处

  农民的非全职化状态隐匿大量富余劳动力。据调查,目前太原市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仍有26.4万人。这其中有一多半不是全职的,有的属兼业,有的是捎带,还有的是“三天打渔两日晒网”,从事第一产业的全职劳动力充其量也仅需劳动力总数的30%,有35万左右的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

  近郊农村中“富贵病”拖了劳力转移的腿。太原市乡镇企业用工量大的多以暖气片、煤焦生产为主,其工作条件比较艰苦,劳动强度较大。长期以来由于近郊农村农业收入相对较高,生活条件较为优越,部分农民宁可守着“半亩地”,也不愿意到乡镇企业务工。

  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限制了转移就业空间。太原市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9%,小学文盲的占到2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5%。在农业劳动力中,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更是寥寥无几,缺乏应有的专业技能和市场竞争力,只能选择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农村劳动者素质低下已成为阻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瓶颈”因素。

  市场发育不健全造成劳动力就业渠道不畅。近年来,太原市促进农民进城就业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领导机构不明确、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就业的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劳动力市场不够完善,中介服务组织不够健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往往以自发性为主,有组织转移的比较少。同时,城乡劳动力市场仍然存在着体制分割、政策分割的问题。有的企业对一些适合农民工的工种找借口拒用,城市用工中排斥农民工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出路何在

  ———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根据太原市大城市小农村、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已近一半、第一产业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很小、城市就业压力大等几方面的特点,用城市化改造农村、减少农民。首先要走以城带乡、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道路。其次要加快主城区的扩展进程,通过实施南移西进、提质扩容等战略措施,加快城中村的改造步伐,不断缩小农村人口的比例,提高城市整体水平。第三要加快小城镇的建设步伐,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当前要重点抓好古交、清徐、阳曲等县(市)所在镇(城)的建设速度,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创造良好的物质载体。

  ———统筹城乡发展,拓宽劳动力转移渠道。要加快建立和理顺城乡劳动力平等竞争的就业体制和机制,将农民进城就业和城镇居民就业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打破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城乡、地区和体制分割现象,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着眼点从局限于农村内部转移到放眼城乡全局,把转移渠道从局限于乡镇企业拓宽到工业化和城镇化相结合的道路,实现城乡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要加快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同农业联系紧密的农产品加工业和为农业提供装备服务的农业机械制造业,以及为城乡居民提供各种服务的第三产业,不断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加大力度,积极发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加强区域合作和城乡合作,建立健全农民进城就业的服务体系和信息网络,不断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

  ———切实抓好以城市农业为方向的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务农农民的收入。太原市大城市小农村的区划结构具有发展城市农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太原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应该抓住不放的工作重点。要立足发挥本地优势,着眼大城市的发展需求,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坚持把发展精品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作为太原市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比较效益,加快聚集农业的优势竞争力,拉动二、三产业的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创新农业运行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规模经营。不减少农业人口,就不可能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也无从谈起。要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基础上,推进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鼓励向农业大户集中,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农业,走企业化、公司制的路子,大力支持和鼓励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劳动力,创造新的环境和条件。

  ———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教育,着力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长效机制。要把培训教育农民作为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重大举措,采取技能培训与信息服务相结合、政府买单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实施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同时要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大力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田玉宝王瑾(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网络编辑:史婷婷)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