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董晓磊:大三小说畅销韩国(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3日02:41 山西新闻网
董晓磊:大三小说畅销韩国(图)
  董晓磊,21岁,吉林大学国土资源系大三学生,2004年SOHU人气最旺的网络作家。其小说《我不是聪明女生》是我国惟一在韩国首发的网络小说,在韩发行300万册,连续两周高居畅销书排行榜首。两国网站点击率超过6000万。

  这位一夜之间声名鹊起的网络写手,是个不折不扣的山西人,她祖籍代县,在大同矿务局出生、成长,4年前毕业于同煤集团一中。

  她为何迅速“蹿红”且成绩骄人?她是怎样从山西这块土壤中走出去的?董晓磊,带着些许神秘走进我们的“新闻会客厅”,成为这个栏目的开栏嘉宾。

  4月4日下午,记者走进同煤集团的两所中学,分别采访了她的父亲和老师。由于董晓磊本人远在吉林,我们通过邮件和电话对她进行了独家专访。

  早慧童年

  董晓磊说过对她影响最深的人是父亲:“他是我的启蒙老师和楷模,既教学问,也教做人。我爸很正直。他倒没准备把我塑造成一个美女或者什么的,我看他的目的就是把我整成一个勤劳勇敢、善良的中国劳动人民。”

  铃声响过,学生们潮水般涌出教室,一位个子不高、面相淳朴的男老师叫住一个孩子讲题。他就是董晓磊的父亲———同煤集团二中数学教师董昭。见记者来采访,董昭很意外,女儿名气是大了,但从没有谁来采访过父亲。

  斜阳从办公室的窗子一格格移过,聊着聊着,一个早慧小女孩的成长足迹渐渐清晰起来。

  记者:

  方方(董晓磊小名)大二就过了英语六级,一直拿奖学金,又是团支书、学生会干部、寝室长,还出书,书还火爆。成绩这样好,是天分高吗?说说她的成长之路吧。

  董父:

  这孩子倒是有点天赋,一教就会。大人讲故事,她边听边看不知不觉就认字了。一到周末我就牵着她的小手去书店。她一岁多开始看书,从幼儿画报之类开始,七八岁就看《围城》之类,我说她是牛嚼牡丹,但她喜欢。一部《红楼梦》翻烂了。后来《水浒传》、《飘》、《活着》、南怀瑾、王小波、刘震云……我家只有一个衣橱,但有三个双开门大书柜,约有几千本书吧。看书是她的休息和乐趣,上学功课忙,只有上厕所时才可以不写作业,她就用坐马桶的空儿看书,从此我们全家都有了这个习惯,卫生间里永远放着两三本书。

  记者:

  董晓磊的作品有着明显高于年龄的老辣。是不是她的成长中遇到过什么挫折造就了这种老辣?

  董父:

  也不是。她基本上一帆风顺。惟一的挫折可能是高考,头年语文132分,全校状元,作文58分,总分不低,可志愿没报好,录取通知是西北某高校皮革制造专业。她为此哭了好几场。补习了一年,又考上吉大,超出30多分。她之所以写了点东西,主要靠大量阅读积累,自己也比较钻。

  记者:

  董晓磊写的是爱情。您了解她的感情世界吗?

  董父:

  不清楚。中学肯定是没谈过恋爱,大学就不知道了。我们劝她有合适的得琢磨了,她说一定要思想上成熟的。我们也困惑,一个小孩子又不懂爱情,老写这些东西!是为出版还是为什么?也有一点担忧,一开始就要求她戒骄戒躁。最近她打算出第三本书,我看了底稿,觉得这本比前两本要成熟一些。

  记者:

  您怎么看待孩子的年少成名?

  董父:

  缘于潮流,有意无意之间赶到点儿上了。当然也避免不了包装。对孩子也算是种成功吧,但她自己说,这是玩票呢,没准儿玩好了就走专业写作路子,不好说。她的理想是当一名房地产评估师。

  董昭是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看得出,女儿是这位谦和的老师最大的骄傲。记者请董昭总结他的教育体会,他说:“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孩子绝不像家长以为的啥也不懂。”

  青涩少年

  董晓磊真正的创作是从在《视野》杂志上发表文章开始的。以前“都只写应试作文,像八股文”。2003年,她的作品《师者》获得《视野》“记住语文老师”大型公益征文惟一的一等奖,从此她一发不可收,文思泉涌。这位极受董晓磊敬爱的老师,是同煤集团一中的高中语文教师宿东民。从案头如山的教材和作业中抬起头来,谈到他的得意弟子,宿东民笑了:“嘿,那家伙最近牛得不得了。”

  记者:

  董晓磊自己说她是一个细腻、纯洁的女孩子。在您眼中,她是个怎样的学生?您对董晓磊有什么样的影响?

  宿老师:

  她想法多且独特,早熟而深刻。对人对事的看法悟性很高。有一些叛逆。

  他们那批孩子真不错。要说影响,可能也就是那会儿他们学语文特起劲儿,我教也教疯了,他们学也学疯了。我教他们读书的方法,什么书是必读的。他们最大的收获就是抛开了课本。书本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是块儿缺失。我让他们读史,读经(宿的案头摆着《四书集注》等等古籍),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我让他们写日记,心里有啥写啥,“以我手写我心”,这是培养写作信念。董晓磊的日记本特别大,密密麻麻,每天都写四五千字。她主动让我看,内容以情感体验和抒发为主。她的每篇作文都是范文。

  记者:

  听说董晓磊从小就不太和同龄人交流,有点孤傲。这是否不利于一个人的成长?

  宿老师:

  孤是有一点,但也谈不上傲。她其实很善良。她知识面广,小学三年级就和初三的孩子交流,和同龄人可能会有点说不到一块,但并不离群。她有着大大咧咧之下的细腻,可以说是个受宠但没被宠坏的孩子。她出了两本书,都是她放假回家坐电脑跟前码字儿码出来的,非常勤奋。

  记者:

  我觉得董晓磊的东西比一般女孩子的文学作品多了很多理性,有张爱玲式的透彻。

  宿老师:

  是。高二文理分科,她毫不犹豫选理。我问她怎么不选文呢?她说她不喜欢背政治,背政治毋宁死。的确她喜欢活的东西,题越活越发挥得好。她又说学理好生存。现在回头看,觉得有道理,严谨的理性束缚对她飘忽跳跃的思路有好处。她自己说,理科的东西好啊,实在,什么是什么,对就对,错就错,让人看着踏实。

  记者:

  有专家说,“80后”写作率先走上了市场而没有走向文坛,他们的写作中更多的是关注自己,青春文学提供给读者的不仅仅是阅读行为,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一种新兴的青春消费。有人说《我不是聪明女生》这本书迈出了偶像化运作的第一步。您怎么看?

  宿老师:

  有个博士说“80后”写作的艺术特点,一是真实性;二是一种自由开放的写作姿态;三是美学趣味上的时尚化和平面化的幽默风格;四是文学语言模式化。这几点晓磊倒是都具备了。她的人物刻画和情感流露比较细腻,基本与他们这个年龄所经历的生活相吻合。她的作品有语言驾驭力,善用东北方言,独特而清新。有一定的曲折情节。当然也有炒作成分,比如6000万的点击率我就觉得有失真之处。但这主要是出版社的运作。如今的孩子有推销、包装自己的意识,也不是坏事。对于她的出书我认为,这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她感觉到自己能在社会上立足!这一点是好的。

  记者请宿东民以“董晓磊现象”审视我们的学校教育,他说,与传授知识相比,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创造一个宽容的境界。而且,与其一开始就用社会的残酷告诫他们,不若让他们在和谐气氛中慢慢领悟和适应挫折。

  多彩青年

  作客新浪时,从视频上看到的董晓磊明眸善睐,网络照片犹如一个偶像派小明星。这也是宣传所需。生活中的董晓磊,其实是戴着厚厚的眼镜,抱着厚厚的课本,每天紧张奔忙于课堂和寝室之间,看上去与任何一个女大学生没什么不同。

  记者:

  你的小说我只看过一本,只觉得挺好看,看完不留痕。真正惊艳的是你那三篇自述散文。我如同看到小张爱玲。是不是因为宿老师打电话让你“给个面子”,你才接受采访啊?

  磊:

  (笑)其实高水平的采访我是愿意接受的,对自己也是个提高。记者见过不少,同校师姐却是第一次见到,感觉分外亲切。

  言谈间如有不妥之处,师姐见谅。承蒙师姐厚誉,我最初摆弄文字,不过是打发时间,很小的时候许愿要写书,现在写了,却只是快餐文学,多少有点讽刺,不过,好歹算是迈出了第一步。“小张爱玲”之说,万万当不起,张爱玲是我至为欣赏的前辈,如李碧华所言,她是一口任由各界人士四方君子尽情来淘的古井,是狐假虎威中的虎,群蚁附膻中的膻,我自问远远不及,但师姐鼓励的好意我心领了。呵呵,没人的时候臭美一下也是好的。

  记者:

  我最大的好奇是,21岁,你的老辣和苍凉从何而来?

  磊:

  呵呵,一样米养百样人,其实我资质驽钝,绝非天才,只是出于写作的要求,时常试着自己揣摩人物心理,太阳底下并无新事,本来是小孩子学说大人话,童言无忌,久而久之,有几句撞到读者软肋上也属正常。加上天生牛性,遇事喜钻牛角尖,因此屡屡碰壁,吃的亏多了,多少也学乖了一点。至于我自己的生活,潦倒不足为外人道。苍凉,因为知道自己的伤疤在哪儿。

  记者:

  出书和出名,正是时代给的包装,今天的人不会有几个拒绝。这也是积极的。所以,你也“呵,出名要趁早呀”,是吧?

  磊:

  呵呵,要是我含着银匙出生,一定远离众人视线独自逍遥。我觉得自由最宝贵,呵呵,是不是有得便宜卖乖的嫌疑?最早和编辑谈好,作品只署网名,我不出面参加任何商业活动。后因宣传工作不便,编辑建议用真名,我不好反对。同时学校里有同学在网上看到文章,猜到是我,隐瞒已无意义,所以用真名的。也不是全无收获,至少现在可以当众叹息:出名全无意义。呵呵。

  记者:

  你写过:“原来等待着整治我们的,是命运模子,不管我们愿不愿意,便套上来挤压,终于我们忍着疼痛在夹缝中畸怪地存活下来,这时同我们原来的样子,已有着很大的出入。”你会如你自己所说,忍痛在夹缝中畸怪地生活吗?以后?

  磊:

  呵呵,回望中的道路总是惊心动魄的。有时候写东西走火入魔,有强说愁的毛病。客观地讲,我没有什么好抱怨的,虽然家境清贫,但父母十分呵护疼爱,有这样的家庭,我自认很幸福。至于学业事业,那是要靠自己打拼的,总之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不抱怨任何人。人不可能永远是孩子,总得做些肮脏功夫,谁也不可能只享受生活而不为其所累,世界本来就是多元的,如果这是游戏规则的话,我接受。

  董晓磊目前打算再出第三本书《镜花缘》,然后就一门心思考研了。她在文章中说过:“……在火车上看着无尽的玉米大豆,出了关,我知道自己是不会再回去的了。”

  这个不预备回乡的人,对记者这样评价她的生活土壤、土地和人:“坦白讲,世风所致,经济差异引起的地域歧视十分严重,在省内时不觉得什么,出来上学,有外省同学说‘你真不像山西人’算是表扬我。我大怒,告诉他,我就是山西人。然后耿耿于怀地惦记了两年多。

  “同学或许是无心,但儿不嫌母丑,况且在我眼中,山西虽然穷困却文化悠久民风淳朴,非常美丽。大同矿务局,我的家乡……至今时常入梦。

  “思乡心切,大二假期随老师在山海关实习,听到游客中有个小朋友说大同话,立刻跑过去搭讪。我素来内向,那一次同学都很惊讶。呵呵。我是个幸运的人,遇到许多优秀的老师和善良的朋友,他们给我的支持,我从来不曾忘记。”

  首席记者 冯迪(来源:山西新闻网 三晋都市报 网络编辑:闫芳芳)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