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百岁七中 百年传奇(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3日06:29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百岁七中百年传奇(图)
  成都县立高等小学堂,成都县中学堂,成都县立中学校,到成都市第七中学,名字的变迁显现历史厚度;青龙街,茶店子,银桂桥,到磨子桥,校舍几经搬迁并历经多次大火劫难,一批优秀知识分子激情不减;从1905年龚潘侯办学,到今天成为国内名校,在成都七中百年华诞之际,让我们追寻其100年来的历史足迹……

  昨日是国内名校成都七中的百年华诞,在这样的一个特殊日子,本报记者对七中校长王志坚进行了采访。首批老师多是前清举人进士

  记者:这100年中,七中一定经历了很多风雨。当初创办的时候,它就叫七中吗?

  王志坚:1905年创办新学的时候,名字叫成都县立高等小学堂。当时清朝宣布在全国“废科举、兴新学”,以成都县龚潘侯为首的一批缙绅、学者等社会贤达筹建了学校,由青龙街的芙蓉书院和墨池书院的一部分改建而成,在4月12日举办开堂仪式。校长当时不叫校长,而是叫“总理”,就是龚潘侯。龚潘侯虽然是投资者,但他在任只有一年,1906年就由刘莘甫任校长。在1907年的时候,学校改名为“成都县中学堂”,被人们称为“成县中”,学制也改为4年制,这是成都历史上最早的中学,但学生人数连续10年不足100人。

  记者:当时学堂的师资力量怎样?

  王志坚:当时的教师骨干,多数是前清的举人、进士、翰林、国学大师,有的是留日归来的学者,还有很多师从蔡元培、吴玉章、张澜等大师级教育家。刘莘甫任校长的12年间,大力发展新学,批判地吸收国学和西学,使学校逐步具有了近代中学的意义。1925年,周子高任校长,并将学制改为3年制。1931年,初显理科强势

  记者:目前社会上有种说法,认为七中理科很突出,是什么原因形成了这个特点?

  王志坚:1931年春,吴照华校长决定招收高中理科一班,第二年招收理科二班,1933年学校举办了高中女生部。至此,成县中已是一所拥有初中、高中,学制各为3年的完全中学,改名为成都县立中学校。吴照华崇尚科学、实业救国,所以理工科一直受到重视。其实,七中也一贯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学生的文科才华也十分突出。

  记者:当时学校的升学率如何?

  王志坚:吴照华在任时,成县中面向全省招生,高中录取率大都在5%以下,但高考升学率则保持在80%以上,有时甚至达到100%,列成都地区名校之首。1938年在全国国立院校的统一招生考试中,成县中获得总成绩全国第一。四次大火,屡次搬迁

  记者:翻开七中校史,我们发现办学者的艰难。抛开教育理念不说,七中的校舍曾经遇到过多次火灾,校舍也多次搬迁。

  王志坚:第一次火灾是1930年,那次火灾非常严重,实验室、办公室、教室和25年来收藏的图书、仪器全部付之一炬,只剩下三间“庶务室”(即现在的总务室)。此时离开学只有3天了,学校只好临时修建了一些板屋来充当教室。1939年9月,日本轰炸成都,为躲避日机轰炸,学校紧急迁往西郊茶店子临时修建的简易校园中。在1940年校庆的时候,再次遭遇一场毁灭性的大火。学校又回到青龙街老校舍恢复上课,并迅速在郊区银桂桥重建了规模比茶店子校园更大的简易校区。1942年1月到8月,学校又连续两次遭遇火灾,老师们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授业解惑。

  记者:那时想进这个学校的学生多吗?王志坚:由于学校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办学特色,想进这个学校的人很多。特别是抗战胜利后,每年报名者超过4000人。到1949年,在校生人数达到1086人,是建校来的最高峰。1952年,正式改名“七中”

  记者:“七中”的名称是什么时候得来的?

  王志坚:建国后,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等发生了根本改变,学校也面临教育教学的改革。1950年,军管会接管成县中,与成县女中合并。1952年,改名为成都市第七中学,被定为省重点。1954年夏,七中从青龙街迁到新南门外磨子桥新校园,就是现在的校舍。本报记者彭世军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