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文化消费,哪能公款埋单 沈芝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3日09:32 无锡日报

  不久前的两场明星版《雷雨》演出,为无锡人带来了一顿文化大餐,但在市民热切关注经典剧目演出的同时,一些不和谐现象也显得比较醒目。演出前几天,许多人都在打听如何索要戏票,而显示,直至演出前一天,两场演出的出票率仅有60%。一方面很多人都有兴趣观看,另一方面又很少有人愿意购买“昂贵”的戏票。不少人还发出了这样的疑问:60%的出票中,自己掏钱购买的又占多少比例呢?

  眼下,健康、高雅的文化活动正越来越频繁地进入我们的生活。然而,这些原本属于个人业余爱好的活动在很多时候却“躲避”着私人消费,而是在各种利益关系的“操作”下演变为某种集团消费。人们发现,时下超市、商场购物券虽然不见了,但新的代币消费却甚为流行,许多人持结算单去书店,带年卡去健身房、影剧院或公园、浴场。一些档次较高的文艺演出,许多观众的入场券都是由单位赠送的。因此,《雷雨》尽管夺人眼球,但习惯了公款看戏的人们还是只想寻找免费的“大餐”,却没有自己购票观看的“欲望”。

  类似于此种公款买票私人看戏的现象似乎被许多无锡人所认可,许多消费者往往认为文化消费不同于商品消费,不必太在意资金的使用渠道,用一点公款也无可厚非。而从出资方的角度,认为利用企业资金为职工创造参与各种文化、体育活动的机会,有利于企业和社会良好文化氛围的形成。但在笔者看来,这种文化消费在商业意义上其实等同于商品消费,是另一种形式的个人消费过程,用公款来为其埋单,与大众所痛恨的公款吃喝、购物没有本质的区别。

  “公款文化消费”意识影响着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公民的道德观念。一是掩盖了消费市场的文化需求真实性。由公款烘托的文化氛围看似热闹,实际上并不代表广大群众的真正文化需求,相反这种特殊消费对参与群体的限定性使本应作为文化市场消费主体的普通百姓往往无缘介入,影响了文化市场的长远发展。二是助长了公款消费之风。一般来说,物质消费至少有实物为标准,而文化消费很多都是过程消费,其中的腐败现象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这也是人们对公款文化消费持接受态度的一大原因。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如果以公款消费的形式来支撑,不仅难以形成真正的文化消费市场;更使大众对公款消费现象产生麻木心理,甚至陷入认同或参与类似行为的误区,对公民文明素养的提高以及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终究是不利的。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