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登顶珠峰测量高度进入倒计时(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4日02:31 新京报
  在海拔5200米测量营地举行升国旗仪式,6位专业测绘队员将登顶
登顶珠峰测量高度进入倒计时(图)
  工作人员在做准备工作,测量珠峰的高程是人类认识地球的一个标志。

  新华社拉萨4月13日电(记者张景勇)国家测绘局组织的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队的人员,13日上午在海拔5200米的测量营地举行升国旗仪式。计划登顶的测量人员也离开测量营地,前往更高的营地进行适应性训练,登顶测量进入倒计时。

  计划登顶测量人员将面临着登顶和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下正确熟练操作峰顶测量仪器设备的双重考验。为让每一位队员都具有独立完成测量任务的能力,此前计划登顶测量的6位专业测绘队员和3位专业登山队员已接受了相关技术培训,他们将在类似峰顶条件下完成测量的适应性训练。

  其他测量人员将按照各自分工完成水准测量、重力测量等相关测量任务;同时等待登顶测量人员择机登顶,共同完成艰巨的峰顶测量任务。

  专业测绘队员尚无登顶经验

  如成功登顶本身就是一大突破;此次测量精度将提高到0.25米左右

  据新华社拉萨4月13日电(记者张景勇)肩负着2005年珠峰高程登顶测量任务的队员,已经从海拔5200米的测量营地出发,前往海拔更高的营地进行适应性训练,以在5月中旬择机登顶。人们期待已久的整个珠峰高程测量的关键一环———峰顶测量已近在眼前。

  一个令人值得期待的关注点就是这次登顶测量人员将携带冰雪深雷达探测仪、GPS观测设备等现代高科技仪器设备,在峰顶进行测量。这些设备将让测量活动“如虎添翼”。比如,珠峰峰顶冰雪深的测量一直是一个难题,1975年我国测量时是靠登山队员用人力向积雪中插杆量取冰雪深度,容易因力气、角度等原因产生误差。这次测量则利用带至峰顶的冰雪深雷达探测仪测量冰雪深度,从而更趋科学性、合理性。同时,这次测量除采用1975年时的传统测量方法外,还采取GPS测量系统,可以说是“双保险”。

  登顶测量还有一大亮点,就是计划首次由我国专业测绘人员和专业登山人员合作,一起登上珠峰峰顶进行观测。在此之前,都是靠登山人员将测绘设备带至峰顶,我国专业测绘队员还没有登顶操作的历史。测绘人员如果能够成功登顶,本身就是一大突破,对仪器设备的直接操作无疑将有利于精确测量珠峰高程。

  其实,无论是新仪器设备的最新启用,还是多种测量手段配合使用,以及专业测绘人员力争登顶测量,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得到现在珠峰的精确高程。1975年我国首次测定并发布珠峰精确高程时的测量精度是0.35米,这一次争取将精度提高到0.25米左右。精度的提高,虽然要取决于测量的各个环节,但峰顶测量是不可或缺、非常重要的一环,这同登顶测量人员的登顶操作密切相关。

  众所周知,作为地球之巅,珠峰峰顶环境恶劣,测量的难度可想而知。登顶测量人员登顶还面临着个人身体状况、天气条件等诸多限制;在登顶之后的有限时间内进行峰顶仪器设备的操作,对他们也是一个挑战;同时,如果专业测绘人员不能成功登顶,峰顶仪器设备的操作难度也会相应增加。

  新闻背景

  珠峰“身高”缘何吸引全球目光?

  首先是因为珠峰是世界最高峰。测定它的高程是人类认识地球的一个标志。

  其次,它的高度变化及相关测量数据的变动对全球的影响不容忽视。以往,地质学以地层、岩石层作为研究对象,所得到的地质时间跨度往往长达几十万年至数百万年,而测绘技术可以将这个尺度缩小到几十年,可以预计几十年后的地质变化。在今年的珠峰高程测量中,除直接对峰顶进行观测外,测绘人员还将对其周边地区开展大规模控制测量工作,并通过分析研究近邻区域的40年观测资料,开展与珠峰高度位置变化密切相关的地球科学研究工作。

  此外,珠峰是地球之巅,又对全球影响深远,但其精确高程仍存在争议。有人说,珠峰的历史就是一部测绘史,珠峰的高度测量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对世界最高峰的认识过程。由于珠峰地区地壳运动活跃,各国登山队、科学家频繁开展珠峰高程测量及相关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和以不同手段测量珠峰,也就出现了不同的结果。这种“不一致性”更调动起人们的好奇心。

  新华社发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陈逸飞病逝
英国王储查尔斯婚礼
个人房贷提前还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生
漫画版《红楼梦》
网球大师杯官方站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中国多性伙伴个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