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天才少女”的忏悔与人才标准观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4日08:28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有学者指出,“冒名事件”暴露了我们人才评价标准的缺失,仅仅学习成绩好并不就等于是人才,还应包括道德、人格、心理等非智力因素

  私匿同学信件,并以同学之名拒绝国外大学的留学邀请,近日,发生在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一起“冒名事件”,引起了人们对于人才评价标准的再议论。

  毕业前被开除学籍

  4月1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物理专业大四学生马某被校方开除了。

  今年19岁的马某即将毕业,她申请了包括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在内的数所国外大学准备继续深造。3月,她获悉本班同学张某已得到明尼苏达大学的留学邀请信后,心理失去了平衡,竟私拿隐匿了这封信件,并假冒张某之名给美国校方发E-mail拒绝对方的邀请,同时推荐了她自己。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张某因没有收到邀请信向美国校方查询,无意中戳穿了这出偷梁换柱的把戏,遂使真相大白。

  丑闻传出,舆论大哗,科大校园网的BBS上一片讨伐之声。

  堂堂高等学府、国内外知名的大学校园里,竟发生这种见不得人的事情,校方感到非常震惊。

  4月1日下午,中科大召开校长工作会议,决定对马某同学给予开除学籍的处分。

  迷途少女的忏悔

  “冒名事件”当事人马某的行为在校园里引起了公愤,她自己也陷入了“深深的自责”。

  3月29日,她署名“一个努力改过的学生”,在校园BBS上贴出一封“悔过书”:

  我就是这次事件的当事人之一。由于心态的扭曲和报复的心理,在这次申请的过程中,我的行为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后果,并给当事的同学带来了无可弥补的损失。首先想向当事的同学表示深深的歉意,同时为这次事件给科大和少年班系带来的不良影响而追悔莫及。

  这段时间以来,我一直为自己愚蠢的行为深深自责。我的行为不但影响了当事同学的前途发展,也给自己的一生留下了耻辱的污点。我的心理一度处于狭隘的状态。由于对周围发生的好多事情的极端看法让我对生活,对人都很失望。我开始怀疑,甚至憎恨周围的人。我便在没有考虑严重后果的情况下,用这种很伤害人的行为做了不该做的事。这种报复的心理真的很可怕。我也憎恨自己的这种行为,并为此感到羞耻。现在我也意识到了后果的严重性,也不想在歧途上越走越远。我愿意承担这次事件带来的一切后果,接受学校的处分,也希望大家能给我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我想我会努力向好的方向努力,尽力弥补我的过错,学会怎样做人。

  人才评价标准的缺失

  马某是个十分聪明的女孩,15岁时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堪称“天才少女”。

  她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在大学期间表现突出,担任学生干部,还被评为优秀团员。事发前,她已经收到美国纽约州立石溪大学的留学邀请信,本应有着十分美好的前程。没想到竟会做出这种卑劣的损人利己行为。

  “冒名事件”发生后,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正暴露了我们人才评价标准的缺失,仅仅学习成绩好并不等于就是人才,人才还应包括道德、人格、心理等等非智力因素。4月2日,中科大一位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在校园BBS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信中沉痛地写道:“作为管理者,我深感平时缺乏对学生思想道德和品质的教育及引导,对出现此类事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缺少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特别是缺少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关注。”

  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董毅认为,现在有很多家长、老师都过于重视孩子的智力因素,而很少去关注他们的人格、品德、心理等非智力因素,“若是在这些方面没有教育好,无论孩子考上多么有名的学校,整个教育应该说都是不成功的!”

  中科大60多位海外校友就此事件联名致信校领导,信中期待学校、特别是少年班能对培养模式总结经验教训,重视诚信教育。

  媒体观点

  少年班教育再起争议

  针对此次“窃信事件”,《南京晨报》认为,这无疑是对已经持续了20多年的中科大少年班的培养模式的又一次冲击。

  中科大60余位海外校友于事件发生后的3月31日联名发表了校领导的公开信,信中明确指出:期待学校特别是少年班能对培养模式总结经验教训,重视诚信教育,令行禁止,从制度上杜绝损害学校声望的事件再次发生。

  中科大少年班1978年创办,在历届毕业的学生中,约80%以上学生在毕业当年考取国内外研究生。

  一位曾与少年班学生一起上过课的中科大毕业生告诉记者,少年班的学习任务相当繁重,压力很大,不少少年班的学生都让她感到有“心理不健康”的感觉。具体来说,就是给人以压抑的感觉,不好相处。这位毕业生介绍,每次作业的评分和考试的结果都是少年班同学开心不开心的惟一原因。她说,少年班的同学们把自己往成绩的路上逼得太紧了。

  一位1995年进少年班的人士则表示,在少年班的前两年,受到了可能是一生中最大的打击,深刻认识到自己的平凡甚至是平庸的一面,对今后的生活态度和世界观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也有观点认为此次“窃信事件”与少年班培养模式并无太大关联。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生丁丽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种事情其实在当今社会快节奏与巨大生活压力下司空见惯,此次因为发生在少年班这一特定敏感人群中显得尤为引人关注,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这一事件性质的“通常性”,用这一本质上的“通常事件”来否定少年班教育是不公平的。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陈逸飞病逝
英国王储查尔斯婚礼
个人房贷提前还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生
漫画版《红楼梦》
网球大师杯官方站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中国多性伙伴个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