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来论选登:喜闻环保总局与水利部“吵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4日18:37 金羊网-羊城晚报

  柳塘风

  针对4月5日淮河水利委员会发布淮河流域限制排污总量意见,4月10日,国家环保总局官员指淮河水利委员会无视国家法律规定,擅自发布限制排污总量意见,扰乱视听,干扰了国家排污总量控制工作的正常进行。但负责相关事务的水利部官员则回应说:淮委是依法按照职责从事,没有错误。水利部门并未越权行事。

  (据《新京报》)

  其实,环保总局与水利部去年也曾“掐架”。对淮河主要污染物COD含量的监测,国家环保总局2003年的统计是70万吨,比10年降低了约50%,结论是污染在“逐年下降”;但隶属于水利部的淮河水资源管理局测定的排放量是123万吨,结论是“快速反弹”,“接近治理前水平”。

  (新华社2004年8月7日)

  此次双方“掐架”各有理据,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孰是孰非,行外人实难判断。但我以为,即使“掐架”是一场“热闹”,看看也有意义。

  其一、俗云:兼听则明,即使“不明”,也可引人反思。对于长期接受官方“权威”信息的人来说,渴望的不是单一的权威发布,而恰恰是希望多种信息的共存,然后进行甄别,去伪存真。或者在比较甄别过程中,会有意外的发现,从中找到了真实但不权威的信息。这个过程,正能提高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其二,过分强调信息披露的独家权威,也可能会损害公众知情权。某种意义上说,“独家”就意味着垄断。信息披露的垄断,难保没有人为了政绩或其它原因而制造虚假数据、发布失真信息,骗取利益,糊弄公众。这样的教训太多了。在淮河治污、水质监测等方面,其实也须提防信息的垄断,而损害公众的知情权。淮河治污10年,耗资600亿元,结果是什么?近日的消息是:淮河干流安徽段全线水质再次跌至“劣五类”———不可农用、不可工业用、更不可生活用或作饮用水源。怪不得新华社的报道称,“淮河下游饮水面临严重威胁”。而此前官方权威信息却是淮河治污成效显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从环保总局与水利部门的两次“掐架”,还真的“掐”出了一些“看点”。不过,“掐架”终归不能代替实干。目前最要紧的是大家齐心协力把淮河治理工作进行到底,还淮河两岸群众以水晏河清。

  (晓航/编制)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陈逸飞病逝
英国王储查尔斯婚礼
个人房贷提前还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漫画版《红楼梦》
网球大师杯官方站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中国多性伙伴个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