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上海采用生态修复技术治理骨干河道黑臭 一些河道岸绿水清又见鱼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5日08:25 东方网-文汇报

      实习生王翔记者赵维光报道

      本报讯 本市黄浦江、苏州河、太浦河、川杨河等16条骨干河道,通过采用“生态修复”新技术等一系列整治措施,目前40%以上水质达到了可观赏的达标程度。有些河段已出现岸绿水清、河中有鱼的可喜景象,成为今春最亮丽的风景。这是上海市河道管理处最新统计数据。

      上海整治河道黑臭在加大截污力度的同时,近年来,逐渐引入发达国家治理水环境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其中用“生态修复”治水已收到明显
的效果。据介绍,“生态修复”就是用生物氧化、生物促生、微生物处理、生物填料等一系列技术,使原来黑臭河水中的超标有机物、重金属等成分减少,从而改善水质。这种“生态修复”的方法,既能消除水中污染物质,又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目前,上海每天产生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已超过400万吨,如果,以目前污水处理率为65%计,上海每天仍有超过100万吨的污水直接流入河道。因此,在截污治污水平难以迅速提高的情况下,“生态修复”作为上海整治河道、建设水环境的手段就显得十分重要。

      据了解,流动水体本身有一种自净能力。这种能力产生于水体中的生物,如水中的植物、动物,在水中生长会吸纳一些污染物质。但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有毒有害物质向河道超量排放,便会使水体生态平衡破坏,致使水质黑臭。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黄浦江、苏州河等主要骨干河道,其水质均为五类、劣五类,黑臭现象严重。随着污水处理一期、二期工程竣工及苏州河一期、二期综合治理工程相继上马,上海主要骨干河道水质大为改善。据市水务局编制的2004年水资源公报显示,上海16条主要骨干河道中,水质为二类、三类、四类的已占30%左右。由于历史的原因,上海中心城区地下排水管网老化严重,雨污混接,再加上城郊结合部人口增速快、地下排水管网建设跟不上,致使上海河道仍要“吞咽”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

      目前,黄浦江上游的涵养林建设,苏州河中远两湾城旁的梦清园建设等,都是靠“生态修复”的手段让河道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降低,使水体自我净化、自我恢复。据专家介绍,如果水质从五类和劣五类提高到四类以上,那么黑臭现象就基本消除,其观赏度也就基本达标。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