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不患铜像迷恋症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7日07:14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金庸早就不再“笑熬糨糊”了,可浙江舟山桃花镇那地方还有人想“笑熬糨糊”来着,准备在桃花岛上“为金庸建铜像”。没想到,金大侠如今正式表态了:恕难同意!(《文汇报》4月12日)其实,“为金庸建铜像”的策划者,就是将金庸金大侠当作最引人注目的“景点”的。景点也迷恋上铜像,似乎是这几年的事。过去,铜像有更多的政治色彩和文化色彩,与开发景点收入没多少瓜葛。当年阿尔巴尼亚电影《第八个是铜像》很风行,那当然是很政治的,电影讲了七个游击队员的故事,而第八个是铜像,他抛头颅洒热血英勇牺牲在战场
上了,人们只有通过铜像来缅怀他的丰功伟绩。活着的金庸就给弄成铜像矗在那里,大抵是一种诅咒。

  要将活人弄成铜像,要将铜像弄成景点,显然是那些热衷于策划的人做的。争名人以提升当地之名气,是今日一些地方的不二法门。按这样的思维态势,金庸的铜像几乎要遍布他家乡浙江的:海宁要竖立一尊吧,这是他老家;浙江大学要竖立一尊吧,这是他做过几年人文学院院长的地方;甚至笔者老家丽水那边也得竖立一尊,因为抗战时期,中学生金庸随学校内迁至偏僻的浙南山区丽水碧湖,在当时的联合中学读书,难道那里不该给这位有大成就的著名校友竖一尊铜像?

  活着的名人,不爱竖立那“死矗矗”的铜像,似乎是一个通例。据说丘吉尔当年就拒绝国人给他造一尊铜像的提议,这老丘说:“我可不希望给鸟站在肩膀上拉屎的机会!”你瞧,人家看得多通透!

  可喜爱塑像立碑,似乎是国人的通病。去年还是什么时候,报道某地一头头喜爱给自己竖碑,自撰碑文,为自个儿歌功颂德,张扬政绩。后来凑巧我读了他所撰的一堆骈体碑文,发现文笔倒是不错,读完那些“四六句”,大致明白人家真是迷恋“骈文石碑”,是“碑文迷恋症”患者之一。他不明白“大碑小碑不如群众口碑”这个基本道理,弄得影响甚是恶劣,但他迷恋的毕竟是“自顾自”的一个人的“骈文碑”,与今日“铜像迷恋症”相比,毕竟是“小巫见大巫”。因为“铜像迷恋症”患者,是拿活着的他人开刀的。

  原来我以为金庸会有些老来俏、昏头脑,像有些媒体播报的那样“同意竖铜像”,因为《金庸传》的作者、现居住杭州的著名学者傅国涌曾经批评金庸,说他“晚年把钱看得太重、太过功利”“陷入财富不可自拔”。傅国涌曾不客气地说,金庸虽然一再强调晚年要归隐,但是他从没有退出江湖,“虽然在他的书中经常提到儒、道两家,但是他本人离那样的境界太远,他对鲜花、掌声和名利特别在意。他不停地到处飞来飞去,参加各种活动,出任浙大教授、办杂志、开茶馆……金庸有时候是身在庐山中,不愿正视真实的自己。”现在看来,金庸自己倒是没有患上“铜像迷恋症”,而是“外人”患上了。

  想起早些年金庸在北京大学一次演讲时说到的话:我今年春天去过绍兴,到兰亭王羲之以前写字的地方。那里的人要我写字,我说在王羲之的地方怎么可以写字呢?但他们非要我写不可,我只好写了八个字:“班门弄斧,兰亭挥毫。”班门弄斧很狂妄,在兰亭挥毫就更加狂妄了。这次到北大,说好要作两次演讲,我自己写了十六个字:“班门弄斧,兰亭挥毫,草堂题诗……”在大诗人杜甫家里题诗,第四句是:“北大讲学。”金庸金大侠这番话,以及这回拒绝桃花岛为他老人家建铜像,表明他脑子还是比较清楚的,脑子不清楚的是当地那些策划人。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