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影片《姚之年》在美公映 刘翔夺冠师傅感觉有点慢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7日07:22 东方网

  东方网4月17日消息:《姚之年》(TheYearoftheYao)在休斯敦公映的第一天,影院上座率仅为一成,观看纪录片的也绝大多数是姚明的球迷。

  公映时没火起来

  当天是周末,记者特地跑去Loew’s电影院观看该电影。可能是此前《姚之年》在美国
的媒体宣传力度不够,来观看《姚之年》电影的观众要远远少于看其它影片的人。其中,很多都是中国人带着自己的儿子、女儿来观看。

  不过,记者在前往电影院之前,倒是听说前一天晚上在本地几家电影院非正式放映而凭赠票入场时,场面很热烈,观众也很多。但不知何故,到公开售票上映时却没有热起来。

  记录美国一年生活

  《姚之年》真实地记录了姚明第一年在休斯敦的生活情况,从姚明学讲英文开始,到姚明逐渐成长为火箭队的核心人物,其中还有不少镜头关于姚明是如何和教练交流、在翻译科林·潘的帮助下学习美国文化、面对摄像机镜头学着微笑着拍各种广告、休斯敦和上海的球迷们对姚明的热情支持态度……很多情节都是以一种生活化的方式来表现的。

  宣传海报都没有

  一位美国观众表示,自己是冲着姚明才来看这部纪录片的,看了觉得不错,也了解了不少中国的文化。自己原来是球迷,这部片子也让他看到了史蒂夫·弗朗西斯等火箭队员和姚明之间的感情,可惜这些球员都先后被交易走了。

  遗憾的是,虽然是周五晚上,影院的放映厅内观众仍然很少,上座率不到10%。座位上零零落落地坐了几十个人,不少人还是在电影开始一会后才入场。

  此外,影院内没有任何关于《姚之年》的宣传内容,记者在电影院内兜了一大圈也没有找到该影片的海报。问了电影院内的工作人员,他们回答说:“《姚之年》的海报?没有海报。”

  《姚之年》本周开始正式在休斯敦公映,下周开始则在全美各地上映。

  《姚之年》并不是在一个好的剧情中结束的。在汤姆贾诺维奇因为癌症而辞职的时候,哀伤和疲惫让姚明错过了将球队带入季后赛的资格。

  剧情解密

  从黑人食品到大鲨鱼

  本报综合报道姚明职业生涯的纪录片《姚之年》是一部记录一名篮球明星是如何同时扛动两个世界的片子。一个是姚明的祖国中国,篮球在那里是一项集体运动;另外一个世界则是美国,那儿的篮球举行充满了表演的欲望。

  姚明的变化大部分是通过他的翻译科林·潘的眼光来看的。潘是这部电影的解说,他向所有观众展示了一幅描述自己好朋友的画面。姚明自己就表示:“他\(科林·潘\)对于我来说绝对不是一个翻译那么简单,我们就像兄弟一样。”

  虽然姚明在影片中说了一些英语,但是我们听到的更多的还是潘的翻译。姚明的脸部表情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他最初的兴奋到最后的疲劳,将他在NBA的超载运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不管是获胜还是失利,在这个将篮球明星和摇滚巨星一样崇拜的年代,姚明绝对是篮球界的一股新鲜空气:谦虚而且专注,温暖而有同情心。

  影片中充满着以下的东西:姚明的幽默和文化上的冲击。

  这种事情可能发生在厨房里,当姚明首次品尝到火鸡的滋味的时候;或者是当时的队友莫布利将一种美国黑人的传统食品介绍给姚明的时候;这种事情也有可能发生在球场上,当姚明和NBA中最具统治力的中锋奥尼尔相遇的时候。《姚之年》鼓吹了姚明和奥尼尔的冲突,就像是角斗士一样。

  当然,这部影片拍摄的时候也来到了中国。在一次火箭队的比赛直播中,上海的球迷在早上看着电视,为了他们自己的英雄欢呼。但是这位英雄也不是一直快乐的,在他的第一个全明星周末中,姚明成为了名气的奴隶。他忙着从一个房间赶到另外一个房间,当然还有比赛。

  美联社评论

  看《姚之年》可带来快乐

  本报讯(记者施庆)“小巨人”姚明最近可谓双喜临门。刚刚带领火箭队杀入季后赛,而且恰逢他的《姚之年》在美国公映,他的心情自然格外好。美联社于15日专门撰写了一篇关于《姚之年》的影评,认为“该片给人们带去了快乐的时光”。

  中国大个子征服美国

  詹姆斯·斯特恩和亚当·迪奥联合执导了这部纪录片。该片讲述的是2002———2003赛季,也就是姚明登陆NBA的第一年的经历。导演詹姆斯·斯特恩介绍,由于他身上具有太多的特殊性,所以从他还没有登陆NBA开始,就已经准备拍摄这样一部纪录电影了。

  美联社的影评认为,该片之所以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姚明这个人物的特殊性———第一个以新秀状元身份登陆NBA的中国人,作为一个跨文化传播的使者,再加上姚明身上与生俱来的人格魅力,让他进入NBA不久就得到了美国人的认可。

  事实上,该片还注重了很多细节。诸如除了将美国媒体对于姚明的评论综合在一起外,还加入了很多有意思的情节,比如姚明是如何将查尔斯·巴克利亲吻驴屁股一事付之一笑的,以及姚明是如何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学习当时的主教练汤姆贾诺维奇的特殊指挥手势的……美联社的评论认为“这个中国大个子很快用幽默征服了美国,总之不用担心,该片会给人放松的感觉”。

  姚明有个美国兄弟

  美联社的影评中,还着重提到了一个在此之前非常普通的美国年轻人,他就是姚明的翻译———热爱中国文化的科林·潘。这位28岁的巴尔的摩狂热地爱着中国文化和汉语。在他的帮助下,姚明才能够在第一个赛季中对美国媒体提出的问题应答如流。当然,他的作用远不止翻译那么简单,他还帮助姚明更多地了解美国文化,让姚明用最短的时间融入美国社会。

  当然,姚明自己在片中也对这位美国小伙子感谢有加:“他不仅仅是一个翻译,更像是一个兄弟。”

  “在第一场比赛过后,我想大多数人都认为他跟一个高大但笨拙的人没什么差别,不过他用随后的表现证明了自己。”科林·潘在回忆姚明的第一个赛季的时候说。

  结尾稍有遗憾

  不过,评论认为该片唯一的缺憾就在于影片的结束。“看上去该片好像被剪掉了结尾,如果再放上姚明对于自己加盟NBA的自述性语言就好了。结尾只是说姚明最后踏上了回中国的班机,然后说接下来你将会在中国看到姚明打NBA(指去年在上海和北京打的季前赛)。”据称,该片在北美被定为PG(适合所有人群,儿童在父母指导下观看)。MPAA自然也了解姚明在美国儿童心目中的地位。目前有许多孩子已经将姚明当做偶像。

  姚明中国经纪人解释《姚之年》公映成绩不佳原因

  纪录片结尾不符美国人口味

  昨天,针对《姚之年》在美国公映时上座率仅为一成的现象,姚明中方经纪人陆皓告诉记者,这种情况出现主要是因为这是一部纪录片,结尾不符合美国人的口味所致。

  具体原因经纪人陆皓认为,《姚之年》是记录姚明登陆NBA第一年的艰辛经历,这种经历对于到美国寻找成功的人来说可能会产生共鸣,但是对于大多数美国当地人来说,他们看惯了戏剧性的结尾,“这种艰辛结局显得有点水土不服”。

  当然,影片本身的制作手法可能也有一些问题。“美国好莱坞大片都会不惜血本,采用电脑特技等技术含量颇高的技法来吸引观众。《姚之年》就没有应用这些元素,纪录片一般不宜采用这种处理,因此,纪录片的看点可想而知。但是想知道姚明怎样在NBA打拼的人不妨看看这个纪录片,需要事实情节的人可以看看。”陆皓列出自己认为上座率不高的第二个原因。当然,影片中的主人公不止姚明一人,这也是导致喜爱姚明的影迷不能将关注点单独放在姚明身上的原因。《姚之年》马上要到亚洲公映,“我相信在中国的公映特别是在上海的公映会更好些,毕竟这里是姚明的主场嘛!”陆皓非常肯定地说。

  作者:张逸麟

  (来源:青年报)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