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燕赵都市报:从陈丹青愤怒到陈瑞华愤怒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7日15:26 燕赵都市报

  作者:端木

  1300年前,初唐诗人陈子昂感叹自己怀才不遇、虚度光阴,愤懑地写下了这样一首五言小诗: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这首《感遇》和浩如烟海的古代怀才不遇诗一起,静静地融入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大海。诗人们就这样忧伤地诉说着自己的孤独、哀叹着才华的无法施展,这种吟咏一唱就是几千年,由此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中颇有意味的一种现象。

  继“陈丹青愤怒”之后,北大法学院教授陈瑞华在不经意间表露了对自考生的“愤怒”和不屑,并因此引发了网间颇为强烈的反驳和声讨。两件事情看似无关,但我以为,两位教授所苦恼的,无非是同一个再古老不过的命题:什么是人才?怎样培育人才?我们需要孩子们如何成长?我们将要把孩子们引向何方?

  陈丹青教授说:我想要真爱艺术的孩子。

  陈瑞华教授说:我想要受到严格法学训练的孩子。

  其实争论远不限于两位教授之间,“读经”的倡导者蒋庆先生说:我们的孩子们需要从小诵读经史;远在大洋彼岸的薛勇先生说:我们的孩子们不应滑离德赛两先生的轨道而再度走向蒙昧。

  争论、苦恼、愤怒,人才观、教育观。未来总是在孩子们的手中,我们使尽浑身解数,无非只是为他们锻造一把通向未来的钥匙。所谓文明、所谓文明的传承,不就是学堂之上孩子们的朗朗读书之声吗?

  世界就简单到了如此程度。千万年人类对文明发展的一切苦恼,全部凝结在了孩子们捧读的课本和他们天真单纯的目光之中。这是一个宏大无比的命题,宏大地耗尽了几千年无数先人的所有的智慧和力量,然而,这个问题注定没有终极的求解,因为只要人类得以继续存在,那么文明的前行就将无休无止。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完全无所作为。至少我们可以不断问自己,古代诗人的哀叹是否仍在一代代人的心底存在?我们是不是在不断地减少这种人才的失落和人生的无奈?我们是不是给了每一个孩子机会,给了他们无限的成长和成才的可能?孔子说,只要有十条肉干表达了尊师之礼,我就会认认真真地去培育每一个人。


 【评论】【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