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停产“一口吸”果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8日05:53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讯

  0-3岁幼儿吸食小杯型果冻易造成窒息甚至死亡事故,中消协呼吁——

  本报记者江俊熊德壮贾雨夕

  尽管只是一个小小的柔软的果冻,但对儿童却具有致命的危险。前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报道儿童吸食小杯型果冻屡发窒息的新闻引起了成都市民的极大关注。本报记者兵分几路,探寻果冻的致命危险。根据记者的调查,沿袭数年的“一口吸”式生产型号是隐藏在果冻背后的真正“元凶”。

  记者调查

  市场:“一口吸”卖得最好

  在春熙路附近的王府井等商场,不管是散装果冻还是袋装果冻都占了糖果区不小的面积,并且各种口味的“一口吸”小果冻几乎占据了绝对的市场。促销人员告诉记者,果冻一般都是家长为孩子购买,特别是能够一口吸进嘴里的小果冻特别受小孩子喜欢,这种小果冻杯口直径在3厘米左右,小孩子一口就是一个,销售量几乎是大果冻的两到三倍。

  在一些小的零售店,记者看到许多商家都在销售“一口吸”小果冻,有的小果冻比记者在商场看到的更小,而大果冻则少有商家销售。一位正在零售店买果冻的家长说:“大果冻价格贵了点,要一两元一个,小果冻一两元就能买一袋,小孩子喜欢,家长也觉得划算。”

  警示:小得根本看不到

  记者询问促销人员是否知道中消协发布的提醒慎购小型杯装果冻的警示,促销人员表示不知道。记者仔细观察,在喜之郎散装果冻的封口包装上看到有“注意:请食用时细嚼慢咽,幼儿老人请勿大口吞食,以免噎喉”的字样。另一种“亲亲”散装小果冻上记者也找到了此类字样。但由于这种“一口吸”果冻本身比较小,这些提示性的文字就更小了。

  记者走访

  省消委会:授权本报收集投诉

  昨日下午,记者从成都本地各级消协了解到,近年来,由于小孩吃果冻被噎住,受到伤害,也有不少家长到消协咨询厂家是否应承担责任,但最后真正投诉厂家或商家的人不多。金牛区消协秘书长道娟昨日告诉记者,2003年,该协会曾接到一起电话投诉,一女士称自己的小孩被果冻噎住,差点使小孩窒息。但不知是什么原因,该女士后来并没有将有关证明材料带到消协作书面投诉。

  昨日下午,省消委会秘书长刘亚兵表示,今年的维权主题是健康维权,省消委会非常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省消委会的观点与中消协一样,提醒广大消费者慎购此类产品,建议不要给小孩喂食,更不要让儿童单独食用。刘亚兵表示,如果小孩吃果冻被噎住,造成人身伤害甚至死亡事件,家长可以向各级消协投诉。昨日下午,省消委会特授权本报收集相关投诉,即日起,消费者可以向本报维权热线86759000反映,本报将和省消委会一起为你维权。

  质监部门:修改标准是关键

  昨日,记者从省、市质监局了解到,目前,果冻生产厂家执行的标准是由国家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3年9月发布的《果冻卫生标准》和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于2001年11月发布的《果冻》轻工行业标准。这两个标准都对果冻的原料、色泽、滋味、性状、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食品添加剂等提出要求,但都没有对果冻大小形状以及包装标志上的警示语等作出强制性规定。质监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认为,要遏制小果冻的生产和销售,修改标准对此进行规范是关键。

  专家提醒

  “一口吸”的危险是致命的

  昨日,市三医院儿科主任彭珉娟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认为,市场上销售的“一口吸”型包装其实最危险。彭主任说,“一口吸”型果冻的大小刚好能堵住小孩的喉咙口,而且果冻是软软的具有黏性的东西,一旦卡住了,就会把喉咙口全都堵住。0-3岁年龄段的幼儿吞咽反射能力较差,小孩子吞咽果冻几乎都是一口吸,稍不注意果冻就会在没有进行咀嚼的情况下进入食道,果冻比较容易导致孩子的气管完全卡住,这样一旦抢救不及时,就会造成窒息甚至死亡,即使被抢救过来,孩子也可能出现反应迟钝,肢体运动不便,听力、语言能力下降等后遗症。如果卡住时间长,长时间脑缺氧,还可能会变成植物人。彭主任认为,生产厂家应该对果冻产品的包装规格进行改进。

  厂家有义务更改果冻包装

  昨日下午,本报记者就“果冻事件”对中消协副秘书长武高汉进行了专访,武高汉称,如果消费者食用果冻被噎,不管生产厂家有没有在产品上作警示,消费者都可以索赔。

  记者:小孩被果冻噎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武高汉:原因主要是果冻形态有缺陷。市场上一些果冻形状就像个塞子,质地富有黏性且不易溶化,吸入气管则很容易黏在管壁上,将管路堵塞。由于儿童、特别是婴幼儿吞咽部位发育尚不完善,一旦出现意外,塞物不易排出,容易造成窒息甚至死亡。而部分果冻外包装无警示标志,使事故发生的几率增加。

  记者:如果外包装上有警示语,发生事故厂家是否有责任?

  武高汉:没有作警示厂家应承担责任,并不等于作了警示就不承担责任。由于厂家果冻的体积形状和外包装存在缺陷,即使通过必要的方式作出了警示,依然不能有效地避免产品危及人身安全。因厂家产品缺陷引起的人身伤害,消费者同样可以进行索赔。

  记者:厂家是否有义务为果冻更改包装规格,停产“一口吸”?

  武高汉:《消法》第十八条规定“经营者发现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存在严重缺陷,即使正确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仍然可能对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应当立即向有关行政部门报告和告知消费者,并采取防止危害发生的措施。”按照以上规定,果冻的经营者有义务立即向有关行政部门报告和告知消费者,并采取改变果冻体积形状、修改果冻产品包装设计等措施,停止生产“一口吸”型果冻。

  记者:如果厂家对此不以为然呢?

  武高汉:由于目前《果冻生产标准》没对果冻大小做出规定,于是给了部分厂家不改变果冻大小的借口。中消协已经向国家有关部门建议,对果冻产品的体积形状和包装问题制定强制性标准,以确保果冻产品的安全性。

  亲亲果冻厂对果冻的危险有自己的认识

  “一口吸”又不只我们在生产

  记者昨日下午试图联系位于广东的喜之郎生产厂家和客户服务热线,但一直无人接听。随后记者以消费者的身份拨通了位于抚顺的亲亲果冻厂采购部的电话。一位男子在电话中告诉记者没有听说过小孩子吃果冻特别是“一口吸”被噎住的事例,并且很明确地说“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他认为“果冻是柔软的,如果吃小果冻被噎住,那吃其他东西甚至吃饭也会被噎住”。记者问如果万一被“一口吸”小果冻噎住该怎么办,该男子表示自己也不知道,让记者询问医生。该男子强调,包括“一口吸”在内的果冻都在包装上注明了老人与幼儿食用时的注意事项,记者表示这个提示在一个“一口吸”果冻上让一个成人来看也非常不明显,该男子反问记者“你说这么小的果冻还能够提示到什么程度?”“既然我们都知道了‘一口吸’果冻存在危险,你们为什么还生产呢?”记者问。“又不是我们一家在生产,全国有那么多。”该男子答。

  上海3名人大代表通过报纸刊登半版公益广告吁请果冻生产商

  别让不安全果冻上市

  “请生产果冻的厂家保证消费安全。”4月11日,上海市人大代表洪克敏、洪秀时、张文荣通过东方早报刊登半版公益广告,吁请果冻生产商采取更加主动积极的行为,彻底消除其安全隐患。

  洪秀时说:“生产厂商应该严格遵守食品安全的准入制度,对噎死人的果冻产品重新开发研究,坚持不安全的产品不能上市。同时,超市在售卖果冻的柜面,也应该有醒目的标志。”南京东路街道承兴居委会主任洪克敏代表说:“我要提两个建议:一是希望政府加大执法力度,尽快出台针对果冻安全的条例规定;再就是希望果冻生产商应该在人体结构学专家的指导下,改进果冻产品,避免再有类似的恶性事故发生。”

  人大代表通过这种公益广告的方式表达意见在上海还属首次。(东早)

  新闻链接

  果冻行业在我国是一个发展了20多年的成熟行业,目前,全国有果冻制造企业近300家,产量约60万吨,总销售收入近50亿元,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

  致命的细节

  人们对“细节可以决定××”的说法已经耳熟能详了,甚至觉得早已失去了新鲜感。人们都知道,细节是一个庞大管理系统中的关键词,成败维系于此。然而,我们对细节的理解,却还处于起步阶段。

  《果冻卫生标准》和《果冻轻工行业标准》,都没有涉及到果冻的形状规格,但从各地不断发生的幼儿被果冻噎住的多起事故来看,所谓“等到了该标准的修改年限再来修订”的解释性说法,不但显示了一些管理部门的严重官僚化程度,而且还表现了他们对不断发生着的人命事故的某种漠然心态。群众的利益无小事,更何况,人们面对的是那些足以“致命”的细节。因此,在国家尚未做出统一规定前,建议我省、我市相关部门立即行动起来,对存在安全问题的果冻产品予以封存或撤柜,对已经造成食用事故的生产厂家予以责任追究,并出台一个强制性的准入制度——对果冻的直径予以明确规定,对果冻的危险提示程度做出具体要求,并标出发生噎食后的急救图示。

  鉴于上海等城市已发出了对小型包装果冻的消费警示,成都不但可以借鉴,而且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完善其相关规定。我想,目前城市管理者们正在强调城市竞争力,而城市决策、执政能力无疑是当中至关重要的一大指数。我们相信本地的管理部门有能力迅速处理好这样的细节,给广大市民一个安心、稳定的社会环境。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陈逸飞病逝
英国王储查尔斯婚礼
个人房贷提前还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漫画版《红楼梦》
网球大师杯官方站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中国多性伙伴个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