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圆明园不宜把挣钱作为价值取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8日09:00 黑龙江日报

  据悉,圆明园西部的部分林灌被毁,和圆明园山形水系的恢复工程有关。俞孔坚说,所谓“恢复山形水系”,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也没有任何意义。

  圆明园是遗址公园,这个遗址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它的历史文化,就是建筑遗址、地形遗址。另一部分就是自然演化而来的生物群落,这也是遗址不可缺少的部分,两者不可分割。不能说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只须保护建筑的遗址,而不保护自然的遗产。所谓山形水
系恢复工程的规划方向,从一开始就错了。

  原来,圆明园山上已经长满了植被,物种非常多,一片片的黄芦,一片片的荆条和紫穗槐等,非常漂亮。如果恢复山形,植被就要被砍掉,这就意味着终止一百多年自然演进的成果。

  水系也是不可能恢复的。因为大环境已经变了。在圆明园被毁的时候,甚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地表水还很多。但是现在,地下水位已经极度下降,地表水几乎消失,昔日的水景不可能恢复。

  俞孔坚说,圆明园经过一百多年的演进,成了一个北京乡土的自然群落,要想让人们和子孙后代能看到北京的乡土自然生物群落是什么样子,圆明园是独一无二的标本。可圆明园现在却彻底人工化了、贵族化了、现代化了、庸俗化了。

  “文物”的概念应该用“遗产”来代替

  俞孔坚说,圆明园事件反映了我国文物保护、风景名胜区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其他地方也常常见到。这说明国家对遗产概念的模糊和重视程度还不够,并且反映出我们对“文物”的定义和认识有很大局限性。

  如果把“文物”定义为“遗产”,风景名胜区也就是遗产了。遗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包括环境以及环境中的物体,包括自然的和文化的遗产,甚至包括生活在其中的人和他们的生活。这就意味着,圆明园应当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之前湖区种田种地的景观。最经济、最简单、最能维护圆明园遗址公园性质的途径是:在原水面部分通过生态农业过程来维护圆明园的水系格局,而在原山上让自然演替形成北京乡土生物群落。让生态农业、自然演替和历史遗址一起,使圆明园成为活的遗产。

  公地悲剧要求决策权与管理权分离

  俞孔坚认为,作为遗址公园,圆明园的教育意义远大于经济利益。

  对圆明园,不宜把谋取利益作为价值取向。退一万步讲,即使想挣钱,也要取之有道。靠什么挣钱?靠原有的乡土物种,靠成丛的灌木,靠成丛的榆树和椿树,因为这些北京乡土树种本来就有沧桑感。

  俞孔坚认为,圆明园的土地是国家的,所有权也是国家的,但使用权却被下放到一个区的管理处,利益主体与所有权分离的改变使它成了一个公地悲剧。这是所有中国遗产都面临的问题。

  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建议由国务院成立“遗产部”。通过遗产部统筹这个事情,然后,理顺管理关系,统一监督、管理和使用遗产,并对纳税人负责。第二,把决策权与管理权分离。在保护和管理方面,独立专家应该具有参与甚至主导决策的权力,管理机构只是执行专家主导的管理委员会的决定。再就是理顺监督机制。监督机制包括听证会、媒体报道、专家意见、公众意见等,但决策权还是要交给专家委员会,因为这涉及到专业的问题。

  尊重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

  俞孔坚积极倡导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所谓的野草之美,就是善待脚下的自然,乡土的自然,也就是白话的美。野草来自这块土地,归属于这块土地,我们足下的土地。足下文化就是平常人的事,讲的是关注平常人,他们的感情、他们的需要。一个成熟的民族,懂得审美的民族,最能知道珍惜这种平常的美。

  可是,一百多年前的审美情趣,到现在还是根深蒂固,所以不少人认为只有皇家的是美的,只有金碧辉煌是美的,只有颐和园的木兰堂是美的。士大夫的景观、帝王的景观、贵族的景观成为我们要追求的东西,而把平常的美忘掉了。圆明园要恢复山形水系,就是想恢复贵族的、士大夫的美,而我们需要的恰恰是平民的、自然的美。圆明园把经过长期自然演进形成的乡土群落铲光,就意味着这三四代人不知道圆明园遗址到底是什么样子。说穿了,就是三四代人没有一本很好的历史与自然的教科书了,荒了。

  俞孔坚说,为什么普通游客和老百姓连采一点儿野花野草都不允许,而管理者却可以开动多台挖掘机来搞“三光”,这与我们这个社会的性质相符吗?尊重普通人,如同尊重普通的乡土物种,这便是我倡导的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做到这一点了,离和谐社会要求的人地关系的和谐也就不远了。

  (俞孔坚,北京大学教授、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链 接

  2月17日,圆明园管理处透露,圆明园西部未开放区二期环境整治工程正式拉开序幕,其中就包括挖湖堆山等。

  3月22日,兰州大学客座教授张正春目睹防渗膜铺设工程,随后,媒体披露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遭专家质疑的消息,圆明园管理处回应说,在湖底铺设防渗膜是一项改善生态环境的节水工程。

  4月11日,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发表文章,对圆明园西部的部分林灌被毁提出质疑,认为它比防渗工程更具破坏性。

  4月13日,就防渗工程的环境影响问题,国家环保总局举行听证会。

  (本报综合报道)(黑龙江日报)

  作者:知名学者俞孔坚称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陈逸飞病逝
英国王储查尔斯婚礼
个人房贷提前还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漫画版《红楼梦》
网球大师杯官方站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中国多性伙伴个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