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种树危及生态平衡 百万亩杨树蚕食洞庭湖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9日09:45 中国环境报 |
“种杨风”越刮越猛 从湖南省常德市西洞庭乘船经益阳市南洞庭至岳阳市东洞庭,船行洞庭湖上,满目都是成片的杨树林。洞庭湖区洲滩、巴垸、荒地,以及湖区垸内的道路两侧、房前屋后、甚至一些基本农田,都见缝插针地种上了密密麻麻的杨树。 据当地干部反映,湖区种杨之风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当时粮价低迷,湖区土地大量弃耕抛荒,一些地方政府为“调整结构”鼓励农民大种杨树。洞庭湖区目前种植的杨树绝大部分是耐水速生型意大利杨和美国黑杨。“欧美杨生命力比本土任何树种都强,生长速度很快,5~6年即可成材。”湖区一位林业干部说。由于经济效益良好且省时省力,湖区老百姓开始砍掉原有的水杉、柳树等,大量引种欧美杨。 “开始种杨主要是在垸内或基本农田上,在中央三令五申保护基本农田后,种杨风开始刮向洞庭湖深处的洲滩,由沿岸向深处进军,而且势头不可遏止。”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陈小健说,目前种杨风已刮到了自然保护区内,甚至连保护区核心区也难以幸免。 大量的洲滩荒地被承包出去种植杨树,承包者肆意改变洲滩原貌,大片砍伐洲滩上原生的芦苇种树。更有甚者,用水泥桩将大片水面围起来,排水种杨。岳阳市东洞庭湖水域团洲、北湖等地,杨树已向湖深处“挺进”1200米以上。 洞庭湖环境保护监测站监测数据显示,2002年底,湖区杨树种植面积已达85万亩,目前更呈燎原之势。据记者了解,今年仅沅江市就计划新种杨树30万亩,任务已分配到了每个乡镇,由市电视台定期公布各乡镇发展杨树的进度。常德市则将杨树发展列入全市“五个一百万亩”的产业结构调整规划之内。 盲目种树危及生态平衡 洞庭湖是中国首批加入国际《湿地公约》的7块重要湿地之一,也是330多种鸟类、110多种鱼类和200多种野生植物赖以生存的主要栖息地。蔓延成风的盲目种杨使得洞庭湖这一动植物的天然乐园逐渐改变自然原生态,原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面临严重的威胁。 洞庭湖环境保护监测站站长谭建强告诉记者,大面积种植单一物种,会使野生生物的原生环境发生改变,抑制野生物种的正常生长和栖息。目前在湖区呈蔓延之势的欧美杨树是一种外来物种,具有喜湿、生长快、适应性强的特点,成片植于湖滩湿地就成为绝对优势种群,将使湿地植被群落的结构发生变化。 他说:“我们调查发现,在种植杨树的湖滩,芦苇不能生长,硕大的杨树冠下连草都不长。原有的群落生态系统完全被改变,湿地景观不再。此外,由于种杨改变了湖洲本来面貌,降低了湖水流速,使湖洲泥沙淤积速度加快。如果任由盲目种杨之风发展下去,再过若干年后,洞庭湖湿地生态景观将荡然无存。” 一些职能部门和有识之士也感到忧心忡忡。益阳市环保局副局长卜中华说:“杨树一种就是上百万亩,一旦发生虫害,就必须大面积喷洒农药,大片的湿地就会遭到污染。”陈小健说,由于杨树根系繁密,极易造成湖洲土壤板结。“湖洲种杨绝大多数都要对土地进行翻耕,导致大片水草基本消失,鸟类无处觅食。”被称为“候鸟天堂”的洞庭湖,鸟类正面临着急剧衰退的危险。 要GDP,还是要未来? 在经历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围湖造田、毁林开荒的阵痛之后,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对洞庭湖区已是不言自明。可为何“好了伤疤忘了疼”? 洞庭湖区杨树盲目扩张的直接诱因,是湖区周边一批造纸企业推行的“林纸一体化”模式。据记者调查,自上世纪末开始,以泰格纸业(原岳阳纸业)为代表的一批造纸企业纷纷以“合同定购、预付订金”等形式在湖区建立原材料供应基地,由于风险小、劳动力投入少、见效快,经济利益驱动各色人等纷纷加入了种杨行列。原料的充盈又使造纸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湖区种杨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在湖区种杨风中,地方政府扮演的是直接推动者的角色。尽管有许多专家和业内人士提出了种种异议,但无一例外的是,湖区各县市几乎都制订了详细的杨树发展规划,采取“政府出资奖励”、“典型引路”等方式“大力推广”。洞庭湖周边几个县市,造纸业几乎都是当地财政的主要支柱之一。“地方政府并非不知道生态安全的重要,但由于对GDP的追求和自身财政利益的影响,官员们大多睁只眼闭只眼。”湖南省人大环境和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傅玉辉告诉记者,“如果不对沿湖造纸企业进行整顿,调整相关的产业政策,洞庭湖的生态安全就难以保障。” “产权虚置”现象也使湿地难以逃脱被蚕食的命运。尽管目前洞庭湖区已设立了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但由于权属不清、管理部门多、法制意识淡薄,实际上也成了地方政府眼中的“无主”资源,无论是乡镇、村场、水利部门、芦苇场都可将其发包并从中牟利,掠夺性开发难以禁止。 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摆在了地方政府面前:是要GDP,还是要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