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七成日本人批评小泉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9日10:25 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据新华社东京4月18日电(记者 蓝建中)日本一些媒体和人士近日指出,日本对待历史的错误态度导致其外交陷入僵局。

  《朝日新闻》:日本的外交正背离正确道路

  《朝日新闻》12日发表社论说,与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关系已经成为日本外交最重要的
支柱,但是现在日本的外交正背离正确的道路,其根本原因在于小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社论说,小泉宣称要向战殁者表示哀悼并且发誓永不再战,但他参拜的却是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正是这些战犯对侵略中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社论说:“首相坚持参拜的姿态严重伤害了中国人的感情,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留下了‘日本没有反省’的印象。”社论指出:“(小泉)首相不断参拜靖国神社,这甚至在国内也存在不少批评的声音,参拜靖国神社使(日本)与中国的关系恶化,首脑互访断绝。”

  在谈到日本极力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问题时,《朝日新闻》的社论说:“亚洲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连亚洲的支持都得不到,日本又能够绘制出什么样的战略呢?”

  对日本文部科学省将歪曲历史的教科书审定为合格,《朝日新闻》6日也发表社论予以批评。社论说:“教科书最大的问题在于将存在光明和阴暗面的日本近现代史一概加以美化。”社论说:“希望各个地区的监护人和老师都能够睁大眼睛,选择能够使孩子们在国际社会中生存的教科书。”

  日本作曲家:正视过去才能创造未来

  日本一些知名人士近日也对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错误立场进行了批评。作曲家池边晋一郎在《赤旗报》上撰文说:“只有正视过去,进行反省和谢罪,应该赔偿的就赔偿,才能够创造未来。”

  民意调查结果:小泉支持率仅为42

  %《每日新闻》18日公布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76%的受访者认为小泉在改善与中国、韩国的关系上“努力不够”。这项调查还显示,45%的受访者认为小泉“应停止”参拜靖国神社,这比去年12月高出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小泉政府的支持率却下降了4个百分点,仅为42%。新闻链接

  唐家璇会见日本外务大臣町村信孝指出

  日屡屡失信于中国人民

  新华社北京4月18日电(记者 李诗佳)国务委员唐家璇18日在此间会见了来访的日本外务大臣町村信孝。

  唐家璇欢迎町村在中日关系出现困难之际访华。他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的发展进程表明,只要双方能够妥善地处理好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就得以巩固,两国关系就会发展,中日友好事业就会全面向前推进。近年来,日方在历史、台湾等问题上开倒车,屡屡失信于中国人民,使两国老一辈政治家历经千辛万苦才恢复和发展起来的中日友好关系受到伤害,也使两国人民好不容易恢复起来的友好感情受到伤害。这样的结果对中国不利,对日本同样不利。希望日方对此认真反思,采取切实措施加以纠正。

  唐家璇说,中日两国是近邻,也是世界上两个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两国人民应当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这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繁荣的需要。两国政府和各界人士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都应从这个基本立场出发。中国政府始终在中日间三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按照“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致力于稳定、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我们对改善和发展两国关系是有诚意的。希望日方也能表现出同样的诚意,与中方一道共同努力,为改善两国关系营造积极气氛,创造有利条件。

  町村说,我是抱着改善日中关系的愿望来中国访问的。日方对中方在历史、台湾等问题上的强烈关切是清楚的。日方在1995年通过村山富市首相表达的对历史问题上的反省态度没有改变,日方在日中三个政治文件中表明的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也没有改变,日本不支持“台独”。日方希望双方在包括举办奥运会在内的广泛领域与中方开展合作,为推动日中关系改善和发展竭尽全力。

  为何日本触发中韩愤慨情绪

  百分比答卷者的看法26%这些答卷者认为,小泉政府否认、修改侵略历史的教科书是引发近日来中国和韩国出现对日愤慨情绪的直接原因。13%这些答卷者认为,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做法“伤害了在日本发动的残暴侵略战争中东南亚受害者的感情”,从而触发了此次中国和韩国的愤慨情绪。11%这些答卷者认为,是日本谋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做法激怒了邻近几个国家。10%这些答卷者认为,“钓鱼岛归属问题才是出现最近日中关系降温的源头”。(据新华社)(来源:长沙晚报)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