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永葆革命青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0日08:27 天津日报

  --记著名音乐家王莘张连杰

  在天津市一个普通的居民楼中,有这样一个家庭,80多岁的老两口与女儿、女婿、外孙女、亲家和谐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享受着祖孙三代的天伦之乐;在睦南花园休闲的老年人中,经常能看到有这样一对老人,老夫人推着轮椅细心地呵护着瘫痪的老先生;在万人歌咏大会的现场,有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随着《歌唱祖国》的歌声节奏,有力地挥动着那因
患病而不太自如的手臂———这位83岁高龄的老先生就是家喻户晓的音乐家、《歌唱祖国》的作者王莘,一位有着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信念的老共产党员。

  追忆60年的音乐创作历程,《歌唱祖国》这首歌是王莘最得意,最能表达他对伟大的党和祖国感情的作品。这首歌不仅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也激励着自己一步一步走过了无悔的人生之路。王莘曾经多次讲到,《歌唱祖国》这首歌曲创作成功,是与自己对党和人民事业的认识程度的不断深化分不开的,是与党的领导和教育分不开的,是与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分不开的,他是怀着与人民群众共同的思想感情创作这首歌曲的。这首歌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心声。

  王莘青年时代就有着强烈的爱国意识,1935年在上海参加了冼星海、吕骥领导的抗日救亡歌咏活动。1938年他长途跋涉,毅然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鲁迅文艺学院学习。1939年毕业后,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赴晋察冀边区根据地进行宣传活动,并担任华北联大音乐系教学工作,从此便开始了革命歌曲创作。王莘的第一首歌曲《晋察冀》是他在站岗时创作的,这首歌曲表达了边区根据地军民的共同心声,不久便流传开来,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抗日热情。

  在历次斗争中,他紧密结合实际,创作出许多反映时代特征的歌曲。如在抗战时期创作的《战斗生产》《选村长》《边区儿童团》《打击顽固分子》等。特别是在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引下,他创作了《永远跟着共产党》、组歌《英雄赞》《歌唱解放军》等数十首歌曲,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人民和解放军,为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而殊死战斗的英雄形象与革命豪情。他还创作了《前进的号响》《打它一个漂亮的歼灭战》《团结起来吧庄稼汉》等数以百计的群众歌曲。

  1949年1月,王莘进入刚刚解放的天津。当他听到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庄严声音时,当他看到新中国朝气蓬勃、蒸蒸日上时,内心充满了创作的激情。经过一年多的酝酿,1950年终于将一首热情豪放、气势雄壮的《歌唱祖国》创作成功了。一曲《歌唱祖国》凝结了爱国之声、人民之心、民族之魂,立即传遍全中国,成为亿万中国人民久唱不衰、响遍神州的“金曲”和跨世纪的音乐经典之作。1951年10月,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毛主席得知王莘就是《歌唱祖国》的作者时说,这首歌好,特地送给王莘一套刚出版的《毛泽东选集》并为其签字;周总理还曾让王莘指挥他带头高唱这支歌。

  《歌唱祖国》这首歌曲的创作成功,是王莘音乐艺术的一次升华,也是王莘人生境界的升华。

  1954年《歌唱祖国》获得“全国群众歌曲”评选一等奖,1989年获得中国唱片总公司金唱片奖。在《歌唱祖国》创作五十周年暨王莘从事音乐创作六十周年纪念活动时,天津市委、市政府和中国文联、中国音协分别对王莘颁发“荣誉奖状”予以表彰。

  王莘在数十年的音乐生涯里,创作出近千首歌曲,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战斗精神和民族风格,也显示出王莘的聪明智慧与音乐才能和一名忠诚的共产党员革命文艺工作者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民族的解放,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境界。他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即使在晚年身体非常不好的情况下,他的一颗对党和人民无比赤诚的心仍在发挥余热,满腔热忱地回报人民,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王莘心系党的事业,国家和未来,情系下一代的成长。

  当王莘得知有56个品学兼优的革命老区青少年考上大学,但因交不起学费遇上困难时,他便冒着难熬的盛夏酷暑,让老伴推着四处奔波“游说”在老区,为这些学子拉来了45万元资金。这些贫困生怀着对两位老人的崇敬,眼含泪水走进了大学校门。有的学生专程找到王莘的家向他表示感谢时,他们看到的是老人家中简陋的陈设,根本无法想象这就是名人之家,他们的情感再也难以控制,他们流下了眼泪。孩子们心里想,这是生活得多么俭朴的老人啊,他们才更需要人照顾。面对孩子们的感谢,王莘老人说:你们好好学习,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报答。这就是一位老共产党员的朴实、崇高的情怀。

  这就是王莘,一位勤勤恳恳,不知疲倦,笑对人生,对党的事业充满信心,胸中有理想有信念的音乐家,保持着共产党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情操,永葆革命青春的老人。

  王莘,1918年10月生于江苏省无锡荡口镇,1936年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进入延安鲁迅文艺学院音乐系学习,1939年毕业后在华北联大音乐系任教,194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历任天津市音乐团团长,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天津市歌舞剧院院长,全国音乐常务理事,天津音协主席,第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天津市文联副主席。1986年离休,现任天津市音协名誉主席。

  本报记者张连杰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