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保 > 正文

王如松:普及生态学知识迫在眉睫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1日09:32 中国环境报

  圆明园防渗膜隔离的实际上不是水,而是生态活力,拆除物理上隔离水与土地的防渗膜容易,但拆除思想上隔离人与自然联系的膜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圆明园最缺的不是水,而是有生态知识、生态意识和生态技术的人!”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教授王如松认为,圆明园事件暴露出的最大问题是管理者、决策者、甚至相当一部分专家对生态学了解不足,普及推广生态学知识迫在眉睫。

  王如松说,生态学是人类认识环境、改造自然的一门世界观和方法论或自然哲学;是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的一门系统科学;是人类塑造环境、模拟自然的一门工程学和美学;是科学与社会的桥梁。圆明园防渗工程是不懂生态学的例证,其涉及的不只是水生生态功能的改变,更涉及园区植被、土壤、生物等陆生生态系统功能的改变;不只是保水问题,还涉及水文循环、水体净化、土壤活力、生物、小气候调节、湿地生态、景观生态、城市生态和人文生态问题;涉及园区周边海淀湿地生态系统以及北京城市地下水的整体生态服务功能;涉及北京城市生态用水、生态服务功能、绿色奥运、宜居城市建设……

  王如松说,圆明园防渗膜隔离的实际上不是水,而是生态活力,拆除这层在物理上隔离水与土地的防渗膜容易,但拆除思想上隔离人与自然联系的膜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务之急是要加强生态知识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生态意识,要在行政管理部门、科技教育部门、宣传出版部门、工商企业部门以及普通市民中树立起生态意识,这需要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也有赖于新闻媒体的推动和宣传。

  北京大学教授李迪华说,生态学家要主动出击,占领生态学教育阵地,不能让不懂生态学的人打擦边球,借宣传普及生态知识的名义为个人牟利。同时,生态科普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感性的语言,让人理解生态学的真正意义。

  中国生态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徐凤翔女士表示,生态科普教育工作具有大众性、现实性和未来性的特点,面对人们目前似是而非的认识,这项工作更是任重道远,生态工作者要理解自己的职责所在,积极主动唤起民众的生态意识。


 【评论】【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