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重庆发现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幸存老兵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1日10:28 时代信报

  淞沪会战,还有多少中国人记得这场发生在近70年前的惨烈会战?

  2005年4月,一个消息传来:现居重庆的91岁老兵杨养正可能是亲历过“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八百壮士中惟一的在世者……

  “我们寻找了这么多年,当年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几百个壮士,目前就很可能只有杨老
先生在世了。”4月19日,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副馆长沈建中与本报记者通话,电话那头的声音因激动而哽咽。

  他说的“杨老先生”——正是3月24日本报封面特稿《寻找抗战老兵》中采访过的91岁抗战老兵杨养正。而沈馆长则是从热心网友那里得到这个对他来说相当珍贵的线索的。

  出乎记者意料的是,本报寻找抗日老兵的报道在全国引起了极为热烈的反响。许多不知名的网友自发地将本报报道内容转贴在国内各大网站的论坛上:天涯社区、新华网重庆频道、“918爱国网”……

  最初把文章转载在天涯社区的网友“有一说一”在网上留言说,我不是记者,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来写更多的东西,但能让老人家的事迹引起社会的关注,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我感到莫大的欣慰!值得欣慰的是在网上有许多朋友都表达了这种热情,如果不是老人家的境遇对我的深深触动,我还是一个网上潜水者。从某种意义上讲,让老英雄们回到我们全民族的记忆中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慰藉,也是让我们的敌人真正畏惧的精神。

  “有一说一”还专门去看望了杨养正老人。老人在他面前唱起那首《八百壮士歌》: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让他听得泪流满面。而老人家徒四壁的生活则让他辛酸不已:一个为拯救民族危亡浴血奋斗的老人竟然活得这样清苦!他拿出钱包要给老人捐点心意,但是杨养正和老伴怎么都不肯收,经他苦劝才收下。

  这两位淳朴的老人让“有一说一”深受震撼。回家之后他立即着手整理老人的相关资料并在网络上传播。而更多热心网友的加入则使之成为了一个“事件”。成都《新潮生活周刊》也派出记者到重庆来采访了杨养正夫妇。

  记者打开网站上的相关帖子,看到了众多网友对抗日老英雄的致敬。一位目前在日本工作的单先生说:我是在一个网站上看到这篇文章的,我很早就知道四行孤军、八百壮士抗战日寇的壮举。本人现在日本工作,但相信我是爱国的。我希望能为杨养正老人家做点什么。

  另一个网友说,我敬仰他老人家,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本人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直都非常尊重那些为民族利益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看到我们的老英雄晚年生活这样,实在痛心,希望能为老英雄做点什么。我们不能让这些老英雄寒心,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我搞不懂,狼牙山五壮士为什么会退出我们的课本,100个1000个所谓的球星明星都代替不了我们的英雄,是他们挽救了中华民族!!!等我有了小孩,课本没有这个我也要给他补上这一课。

  通过网络,重庆还有一个健在的八百壮士的消息在上海传开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副馆长沈建中说,当他们得知杨养正的消息时,他愣住了,足足有好几秒钟说不出话来,早在1998年,纪念馆还没有成立的时候,他们就在寻找当年保卫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7年多来,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很多地方。“比较多的在湖北、浙江一带。”他说,但当他们找到那些老人的家时,得到的都是他们已经过世的消息。而重庆还有健在的八百壮士的消息令他们感到“惊喜”。沈馆长决定于近期来渝,看望老英雄,假如他身体情况允许,希望能接他到上海参加淞沪抗战纪念活动。

  而知名的民间爱国网站“918爱国网”负责人也将同时来渝。

  该网的主要负责人吴祖康告诉记者,杨老高唱八百壮士歌的视频被网友贴上918爱国网后,每天都会接到上百个电话。“我们看能不能为杨老做点什么。这是我们的责任,爱国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老吴说。

  抗日老英雄梦回上海

  4月20日清晨,记者再次来到杨养正位于弹子石正街的家。

  与上次的回访不一样的是,这一次,是带着广大读者的问候上路的。从2005月3月24日,《寻访抗日老兵》刊发以来,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不少读者和网友希望能进一步了解老人目前的生活状况和健康情况,纷纷询问:我能为老人做什么?

  一家人正在吃早饭,杨老自个儿在桌子旁的一张小凳子上用馒头拌着稀饭慢慢地嚼,耳朵里塞着耳塞,自从眼睛看不见东西后,听收音机成了他最大的爱好。老伴赵孝芳和大女儿杨庆玲在饭桌上边喝粥边拉家常。杨庆玲就住在弹子石,经常会过来看看老人。

  和赵婆婆打了招呼,杨老抬起头,他拔下耳塞:“坐下没有,你坐,你坐。”比起第一次见到他时,这次竟笑得如孩童般灿烂,露出光秃秃的牙龈。

  赵婆婆告诉记者,自本报率先报道了他的事情后,这段时间常有报社记者和读者来看望老人,老人精神状态非常好,见到人就会笑得只看到光秃秃的牙龈,只要有人问到当年的事情,他都很乐意告诉大家,老人思维逻辑很清晰,清晰到可以回忆起70年前发生的许多细节。

  老人有冠心病,一直都在吃药。6元一盒的地奥心血康胶囊、3元一瓶的复方丹参片和维C片就是老人长期以来治疗冠心病的药。

  “有时疼啊,路也走不了。”如果冠心病发作在白天,一般都比较轻微,只要自己吃几片药就可以应付,但如果发作在晚上,就比较严重了。

  赵婆婆告诉记者,进趟医院不容易,因为年龄大了,眼睛也看不到,有时生病没通知儿女,如果只有他们两个老人坐车去医院看病时,售票员不让上;而生病一般不住院,进好一点的医院“门槛费”高,要800多元,而相对“门槛费”低一些的医院又比较远,这一笔费用对于他俩总共不到1000元的退休费实在是太高。所以很多时候,老人就是靠着一些简单的药物制止疼痛。

  记者告诉杨老,下个星期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和上海一些同胞要来看望他,杨老睁大眼睛,兴奋起来,掰着手指算到:“五一节期间哦。”

  上海,一个在杨老心中埋藏了近70年的地方——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会战爆发,日寇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中国守军奋起抗战,以血肉之躯对抗日军的飞机坦克大炮,战况惨烈。10月日军在杭州湾登陆,威胁南京,中国军队不得不战略撤退,524团一个营在团长谢晋元率领下奉命死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掩护主力撤退,杨养正就是行进在这数百名铁血战士中的一个:史称“八百壮士、四行孤军”。

  10月26日,日本向上海四行仓库发起总攻,坦克开进了“八百壮士”构筑的工事,杨养正身边的战士一个个倒在了血泊之中,看着轰轰前行的坦克,他从旁边的战士手中接过一挺轻机枪,对着坦克“啪啪”地扫射,突然,一块弹片射入他的左眼,他的左眼珠被击碎,巨痛让他顿时失去了知觉。当时他23岁,是少尉排长,风华正茂。但是四行仓库守住了。

  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却一无所获,眼看不能取胜,一方面用重兵层层围困;另一方面以不伤害全营官兵、不予招降、不受改编为条件商请公共租界工部局出面谈判停火。当时,中方处于孤军无援境地,环境险恶,无法继续战斗下去,只得接受停火条件。10月31日深夜,全营官兵向前来接纳的英国军官交出所有武器,进入公共租界。

  随后,杨养正和其他几百名战友在上海英租界经历了4年的孤军生涯。“我们住在新加坡路胶州路口四行孤军集中营 ”,今天的杨老仍然清晰的记得营房的一砖一瓦,“当时没有人不知道这个地方,很热闹。有足球场、篮球场,还有10多栋房子,这些房子当时是用双层草席搭建而成的,但一点都不觉得热,”杨老脸上闪着光,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当时一栋房子住了一个连队,总共住了4栋房子,其他的是用来自己开办工厂,织毛巾、袜子……

  太平洋战争爆发,杨养正和幸存的30多位“八百壮士”成了日军的战俘。1943年,在安徽玉溪口,受尽折磨的中国战俘打死看守的日军,抢下枪支,成功逃亡。在搏斗中,杨的一位战友被日军子弹射穿脸颊,但仍浴血脱逃。勇士们在游击区受到了盛情款待,当地群众送来鞋、袜等物。当时,桃花开得正艳。

  而后,他们从安徽寻找部队到了河南,再由河南到湖北。在经过河南叶县的时候,杨养正看到一副对联上写到:“养天地正气,发古今完人”,一股浩然正气顿时升起,觉得自己和战友们进行的这场战争是正义的,经历了这么多磨难,最终还是得以逃脱。杨养正当年名叫杨德余。正是因为看到这副对联,他就改名叫杨养正。

  自己的部队已经被打散,而湖北老家已经变成废墟。几经辗转,杨养正孤身一人来到了当时的抗战陪都重庆。在这里,他遇到了重庆姑娘赵孝芳。1945年8月16日,小鬼子投降的第二天,山城狂欢的鞭炮声成为杨养正和赵孝芳婚礼最动听的祝福声。

  解放后,杨养正在商业系统工作。30多年前退休,一直和老伴住在弹子石的那条老街深处。除了周围的人,外界很少有人知道,我们这个城市还有这样一位英雄战士。

  几十年来,老人经常想念战友,想念上海那个他们苦战的地方。如今,战友们或许都离开了,但是,他保卫过的上海人终于要来看他了。


 【评论】【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