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那年大旱,温瑞塘河当路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1日16:12 温州都市报

  通讯员 吴树敬 本报记者 王宏

  1967年夏,那是个特殊的年份,伴随“文革”的升温,“老天爷”也发起“高烧”,温州地区日常气温高达35摄氏度以上,最高达38~39摄氏度,而且连续100多天不下雨。

  大地冒青烟

  温州作为“江南水乡”,自古以来江河纵横,水网密布,内陆水域达60万亩,以“鱼米之乡”著称,平均每年干旱一两个月,市民日常需水基本上不会产生很大的缺口。可是,连续高温放了一百多天,浙南大地该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

  据《温州市志》记载:“温瑞塘河从鹿城区小南公共码头至瑞安东门码头,长约36公里,流域面积277平方公里,总灌溉面积48.2万亩……是温州市区到瑞安市的重要水道。”可是在1967年时接连两个月没下雨,让这条丰满的母亲河一天天“消瘦”下去,几乎流尽了最后一滴乳汁……当时,瓯江翻水站还没建,温州市唯一的水厂———西山水厂因水源枯竭一度被迫停产,群众只得掘井取水。全市有相当用水量大的工业企业因缺水止生产。

  河潭当路走

  家住温瑞塘河中段的仙岩村民池万芬回忆起当年的干旱情景仍记忆犹新。“温州大旱那年我10多岁,父母开一家代销店,平时都乘河轮去温州城里进货,船票仅1毛多,来回挺方便。大旱后,小河轮因水浅停开了,父母舍不得花钱坐汽车,就走路走到温州,来回需要好几个小时,还挑着担子,很累人的。”

  “这算什么累!”站在他身边的四插嘴说:“那时候最累的活要数车水和挑水了。那年早稻刚收割,收成还不错,插下晚稻秧后就碰到了大旱。那时抽水机很少,为保秧苗存活只好靠水车。水车有一大一小两种。大水车是两人扒住竹竿,双脚不停地蹬踏板,通过齿轮把水从河道提到水田里。刚开始踩还觉得挺惬意,可一天踩下去,脚板就肿得像馒头。小水车是靠一个人用手拉,拉不了一小时,手臂就发抖,像断了似的。”河水很快就干涸了,村民们就千方百计地到有水的地方去挑吃,农户们天未亮就起床了,跑了好这就是大旱时发现的独木舟,现保存在市博物馆。周阿斌里路到山边排队等水。

  没多久,温瑞塘河、瑞平塘河、乐官运河接连告急,还有永温、平鳌、灵昆、三溪等大小塘河都全面告急,干涸的河泥来了个底朝天,河泥龟裂成一块块,直冒青烟。

  家住市郊新桥的周老伯聊起当年的大旱,语调明显提高了许多。“当时,新桥一带还是农村,会昌河平时是很深的,出行都要坐船。干旱后,河底都露了出来,大家都开始在河床上种菜。”周老伯说,河底土地肥沃,大家种的小白菜得非常好。平时到城里都要过桥,绕道而行,现在直接从河道里走过去就可以了。“河潭当路走”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逢上这样罕见的大旱,生活用水自然成了最大的问题。平时洗澡、洗菜、洗衣服都在河里,当年由于河里都种上了菜,无奈之下,井水成了们的“宝贵资源”。在新桥一带有一口叫“白泉”的古井,由于井水太少,人们都要下到井底,一瓢瓢舀到水桶里再提上去。含有泥沙的井水在桶里荡漾着,在大家眼里,这水是那样的纯清。泥沙经过沉淀后仍然是清澈的井水。

  单凭一口水井远远无法满足人们的日常用水需求。于是,河床也成了大家获取水源的地方。在温瑞塘河的河床上,到处是挖井找水源的人。河床上的一口口井,成了当时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周老伯说,因为干旱,在市区西山酒厂后边会昌河的淤泥中还露出了两艘独木舟。独木舟由整段木头刳制而成,每艘长约十米。后来据专家考证,独木舟是唐朝中叶时期的内河龙舟或码头用船,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物价值。这两艘独木舟现保存在温州博物馆。

  说起大旱,现在市海洋与渔业局工作的管先生当年还过了一把“摸鱼”瘾。由于大旱,河道已慢慢浅下去,可以涉水过河。很多小孩子就用网拦成圈,开始摸鱼抓虾,后来河水干涸,他们就对河潭一个个进行大搜索。除了“四大家鱼”,还河鳗、甲鱼、黄鳝等,大家天天摸鱼虾,天天尝河鲜,自家吃不了,还送给亲戚品尝。

  争水起纠纷

  俗话说:“滴水贵如油。”在特定的岁月与环境中,为“争水”引起的纠纷也是难免的。

  1967年9月,由于用水一天比一天紧张,居于平阳横阳江(又称萧江塘河)上游的村庄想截流一部分江水,用于灌溉,就筑了一道临时拦水坝,造成下游的群众更加缺水,于是下游群众鸣锣为号,召集了数百人,扛着梭镖、锄头,浩浩荡荡向上游的公社进发。一要保坝,另一方要毁坝,决战一触即发,大规模的械斗在所难免。幸亏此时温州地区已先后进驻了部队担任三支(支左、支农、支工)和二军(军管、军训)任务。部队首长闻讯后,即派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火速赶赴现场,他们高呼革命口号:“抓革命、促生产、定胜天、夺取抗旱大胜利!”年轻的解放军战士筑起人墙,有效地隔开了两地群众的接触,并通过深入仔细的思想政治工作,经过谈判,事情取得圆满的解决。

  当时温州市区虽已用上自来水,但还是由公共水龙头供水,不像现在入户进室。在1000多米的信河街,大概等距离分布着四五个水龙头,每家每户得挑着水桶去买水,每担(约50公斤)1分钱,由于缺水,自来水厂采取定时供水、分片供水的方法,因此出现了排队等水的长龙。有时说下午4时供水,可等到晚上还没水,大家苦不堪言。

  等不是办法,大家纷纷到松台山、华盖山的古井挑水吃。那里24小时都人声鼎沸,长龙般的队伍缓慢地挪动,好不容易才轮到,还只能用小竹筒和小铁罐把只有10多厘米深的水吊上来,盛满一水桶都要花很长时间。因此,因为等水而出现的冲突、闹剧时有发生。有人肆意插队,有人送顺水人情,有的不小心弄脏了人家好不容易才盛好的水。类似的小闹剧乎天天有,但一般都停留在“动口不动手”上。

  天气一天比一天热,旱情也天天在加重,再不下雨,农田就要颗粒无收了!温州农民在内心呼喊:老天爷,开开眼,快下点雨给大地“解渴”吧。温州市郊偏远的村落里,一些上年纪的老人还塑起菩萨,抬佛上山求,可是求了几遍都不见成效,连菩萨也没显灵。

  自救渡难关

  据史料记载,温州地区1967 年7月1日到10月中旬,大旱108天,旱期降雨量仅98.3毫米,为常年同期雨量507毫米的19.4%,旱期蒸发量445.3毫米,蒸气量为降雨量的4.5倍,最高气温39摄氏度(7月17日)全地区受旱面积118万亩,农田成灾积50.2万亩。就当时的主要产粮区来分,温瑞平原连旱107天,受旱农田33.5万亩,成灾面积19万亩,粮食减产1.2亿斤;瑞平平原旱期107天,受旱面积30万亩,减产1亿斤;乐清平原旱期达147天;永嘉、乐清受旱农田34.25万亩,其中基本无收20万亩,减产1.3亿斤。全地区减产3.6亿斤,即等于72万农民的一年口粮。

  这一年,河床干涸,禾苗枯竭,如此严重的旱灾,在旧社会肯定是赤地千里,饿殍遍野……但那时依靠群众自救和解放军的鼎立支持,大旱情并未造成大饥饿,更没有出现饿死人的现象。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