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先驱导报专题 > 正文

评论:韩国发展与华军事合作在中美间寻求平衡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1日16:49 国际先驱导报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东亚局势正处在走向新的势力均衡过程中,动荡也就在情理之中。动荡的根源在于冷战体制与突破这一体制力量的较量,并集中表现为联盟与独立的张力,但独立无疑是代表未来的主流。韩国对美、日的反弹,是独立自主诉求的重要体现;日本的独立意识则是通过“借船出海”——强化与美国联盟来实现的,即借助美国的支持,成为政治与军事大国。但是联盟与独立天然矛盾,因此,奉行“远交近攻”战略的日本不断碰壁,日子并不好过;韩国则处于维系韩战后美韩同盟关系还是发挥地区平衡者角色的痛苦选择之中。

  韩国的两难选择

  4月16日,韩国明确宣布拒绝一项同美国采取联合军事行动的“金正日倒台应急计划”,表面原因是“因为计划会限制韩国行使主权”,本质原因则是不希望韩国成为未来中美对抗的牺牲品。因为韩国担心,如果朝鲜出现严重内部动荡,朝鲜方面会邀请中国军事介入;如果金正日政权垮台,中国会接管朝鲜;而按照国际法,韩国无权这样做,因为他们是两个敌对国家。

  韩国的态度是有根据的,因为根据美韩同盟关系,一旦韩国同朝鲜矛盾激化,美国就可以统帅美国和韩国的军队,但这是应对朝鲜内部的垮台。韩国反对美国借此推行对朝鲜的政权更迭计划,反映了韩国对美国试图扩大驻韩美军在朝鲜半岛外作用的担忧。由于缺少韩国方面的支持,相比美日安保条约在冷战结束后经历克林顿政府和今年布什政府的两次修订与强化,美韩共同防御条约的修订被耽搁。

  韩国的立场是对近年来龃龉不断的韩美军事同盟关系的又一打击,也是卢武铉政府“为了东北亚不再发生矛盾冲突,韩将积极发挥均衡者作用”这一政策的具体贯彻。

  这一政策的实质是平衡美中影响,这也是平衡政经的客观反映(顺便指出,日本外交的麻烦就是始终没有找到这种平衡),因而得到了70%韩国国民的认同。去年底,中国取代美国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对象国和投资对象国。然而,卢武铉的言论能否代表政府的未来政策取向,或只是反映了独立意识日益增强大韩国人民的一种情绪和愿望?

  试图走中间路线

  仔细的分析表明,愿望与现实终究不完全一致。尽管韩国独立意识增强并非近年来的心血来潮,而是近十年来的大势所趋,但这也非追求与中国的新联盟取代与美国的旧同盟,而是在中美间作痛苦的选择。从这种意义上讲,卢武铉的“平衡者”言论其实是试图走中间路线,避免韩国再次成为大国对抗、地区冲突的牺牲品。国际危机研究组织东北亚项目负责人彼得·贝克说,卢武铉政府“正在探索任何基本属于中间路线的战略,它不想被迫反对中国”。追求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最终实现半岛的和平统一,才是韩国的最大利益。

  因此,尽管就历史的长时段而言,卢武铉的想法有其必然性,反映了韩国社会的客观需要;但从短时段看,卢武铉的言论并不代表韩国政界精英主流,或韩国外交的必然取向。

  韩国有分析人士担心,在美日日益加强同盟关系的情况下,此种论调可能导致韩更加被美日孤立。美国在东亚地区越来越倚重美日军事联盟不假,但决不会容忍失去美韩联盟。韩国也无力承担失去美韩同盟的风险。

  并非需求与中国结盟

  如此说来,美韩关系尚未尘埃落定,过早断定美韩裂痕无法弥补,韩国会倒向中国是一厢情愿。而且不能完全排除韩国未来步日本后尘的可能,尤其在朝鲜核问题解决之后,毕竟韩国社会亲美仍是主流,韩国是东亚地区基督教影响最大的国家。除非美国彻底抛弃韩国,韩中合作不会越过美国划定的红线。对于提升中韩军事合作,中国也不可抱不合实际的幻想。

  在半岛南北分裂对峙的状态下,韩美军事同盟关系是韩国家安全的基石,也是美国东亚政策的两大支点之一,韩美政府都明白,韩美同盟关系对双方都极为重要。

  媒体对报道我们乐观其成的内容从来不吝啬笔墨,致使依赖资讯的现代人常常误判情势。对此,我们不可不察。美韩同盟的未来“变”是常量,然而,美国仍然掌握“不变”的钥匙。 作者: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 王义桅

  相关专题:国际先驱导报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星战前战3》
2005中国珠峰科考
青海禽流感疫情
中超联赛第10轮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大城市停车的烦恼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