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小泉就日本殖民侵略史表示歉意(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3日02:04 新京报
  强调改善日中关系重要性,韩国总理要求日本反省应“具有真实性并有实际行动”
小泉就日本殖民侵略史表示歉意(图)
  22日,小泉参加亚非峰会开幕式时从一些国家领导人身旁走过,他当天对于日本过去的殖民侵略历史表示了歉意。日本只有真诚地反思过去,才可能取信于邻国,在亚洲和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报综合报道据新华社消息,韩国国务总理李海瓒22日出席了在印尼首都雅加达召开的亚非峰会,他在谈到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对日本侵略历史表示反省和道歉问题时表示,日本的反省必须有“实际行动”。此外,他还委婉地表明了韩国反对日本“入常”的立场。

  当天,李海瓒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时表示,韩国政府反对为联合国安理会改革设置期限,希望安理会的改革能加强其民主和代表性。

  李海瓒说,联合国不能成为强国主导国际秩序的场所,而是应当成为实现人类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工具。想登上联合国安理会这样的国际机构的领导位置上的国家,不能凭它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而是要有获得他国信任和具有道德的基础,必须采取为世界和平与繁荣做贡献的态度。

  李海瓒当天在亚非峰会上发表讲话时还谈到了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对日本侵略历史表示反省和道歉问题。

  他说,日本对历史的反省应当具有真实性,并且必须有实际行动。

  李海瓒说,曾在20世纪对别国进行殖民统治的国家,如果向新的一代隐藏罪行和美化历史,那么历史问题反而会成为束缚它的锁链。歪曲历史的国家就没有未来。他引用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话说:“只有尊重事实,才能让历史平安过去。”另据新华社消息,小泉当天下午在与随访的日本记者交谈时强调,日本谋求从大局出发改善日中关系。他表示,日中友好对两国来说是最重要的,日本愿意本着这一观点推进日中关系的发展。

  声音

  国际社会企盼中日关系和缓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两国人民保持友好既符合两国利益,也是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繁荣的需要。因而,国际社会和舆论对中日之间出现的摩擦极其关注;对近日中日双边关系出现缓和的迹象感到欣慰。

  中日友好可期

  出席亚非峰会的泰国外长甘达提·素帕蒙空表示相信:他与中日外长都有过交流,因此认为中日关系不会有什么问题,他对两国解决争端持乐观态度。他还强调,中日保持友好关系对本地区非常重要。

  东道主印尼外长维拉尤达则表示,鉴于中日两国领导人都将来到雅加达,总有他们会晤的好机会,印尼愿促成他们的会谈。菲律宾外长阿尔韦托·罗慕洛也表示,他相信中日双方能够通过和平方式解决问题。

  日本外务省发言人高岛肇久说,他对中日争端通过双边渠道和平解决持乐观态度。他说:“我们将通过谈判和外交途径而不是战争来处理这一问题。”

  美国不应插手

  美国《华盛顿邮报》日前在文章中指出,鉴于中日之间有着一段充满仇恨的历史,两国在经济和政治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旧伤从未痊愈,伤口依然隐隐作痛。美国最好能找到平息事态办法,而不是添乱。

  这家报纸还说,现在不是20世纪30年代了,那时亚洲爆发战争可以仅限于亚洲范围之内。在当今这个全球化时代,如果两个宿敌做不到悬崖勒马,那么许多国家都会被它们拖到绝壁边缘。

  小泉应该反省

  《日本经济新闻》在社论中指出,小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至少目前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我们要求首相重新考虑这个问题。

  《朝日新闻》发表社论指出:小泉首相有必要在历史认识问题上做更加尽心尽力的说明。日中要着眼更大利益,日中如果对立加剧,双方都将受损;合作得到的利益要远远大于对立中获得的利益。新华社

  解读

  中日关系大局关乎世界

  发展长期稳定的中日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是中国政府奉行的基本对日政策。从维护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大局出发,中国政府始终着眼于维护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积极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专家们指出,即使在中日关系遭遇波折之际,中方基本原则未变。

  以史为鉴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去年11月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向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提出了实现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即:双方应该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着眼长远、善谋大局,加强交流、深化合作。

  胡锦涛强调,发展中日关系不能、也无法回避历史问题。正确对待历史才能把历史重负化为前进动力。作为国家领导人,理应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从中日世代友好和亚洲和平与发展的大局出发,妥善处理有关问题,防止两国关系受到不应有的损害。

  他指出,中国人民对于昔日侵略中国的日本战争罪犯深恶痛绝。所以,日本领导人考虑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时务必要考虑到受害国人民的感情,务必要考虑到中日友好的大局。

  珍视传统

  胡锦涛说,中国人民从来都认为,在那场不幸的战争中,包括被迫走上战场并失去生命的日本士兵在内,日本人民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因此,民间友好是中日关系得以恢复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是中日关系独特的传统优势。

  中国政府从发展中日世代友好的高度,统筹调动各方力量,对日本政界、经济界、学术界和新闻界等全方位开展友好交流。

  与此同时,中日两国之间的地方友好城市从无到有,时下已经增加为226对。

  每星期往来于两国之间的各种飞机航班达500架次。

  和则两利

  中日古代友好交往的历史和近代兵戎相见的历史有力说明了中日“和则两利、斗则俱伤”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

  专家们认为,日本是对中国有着多方面重要影响的近邻,彼此利益交融达到了密不可分的程度。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发展。因此,友好相处、合作双赢,是符合中日两国根本利益的惟一正确选择。

  自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经贸关系持续快速发展,双方已互为重要合作伙伴,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中日对亚洲和世界和平发展肩负着重大责任。新形势下,中日优势互补的特点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更加突出,双方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共同利益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

  历史结论

  结束南亚四国访问前夕,中国总理温家宝4月12日在印度告诉记者,中日友好是历史得出的结论。

  领导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提出与日本重建友好关系,主张“中日两国人民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当年与前日本领导人交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的邓小平同志则把中日友好比作“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江泽民同志曾两次访问日本,后一次访日期间与日方共同发表了《中日联合宣言》。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全面继承了老一代领导人确立的对日睦邻友好政策,为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做了大量工作。

  本月在印度,温家宝说,包括中国在内,在日本的一些邻国最近出现了民间自发示威活动,反对日本谋求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这表明,只有敢于对历史负责、赢得亚洲和世界人民信任的国家,才能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新华社

  访谈

  薄熙来就中日经贸关系答记者问

  “政冷经热”不会持续下去

  据新华社电日前,中国商务部长薄熙来就中日经贸关系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日本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和吸收外资来源地,当前中日经贸关系的总体状况如何?

  答: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中,中日之间的经贸关系发展很快。

  目前,中日经贸关系与中美、中欧经贸关系已成为我国对外经贸关系的三大板块,去年的双边贸易额均超过1600亿美元。

  问:近期中日之间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社会上也有人提出了抵制日货的言论。这些是否会对两国经贸关系产生不利影响?

  答:现在社会上有人提出抵制日货,起因是想表达对日本一些人否认侵略历史等一系列错误言行的不满。实际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许多外国品牌是在他国以合资或合作的形式生产的,企业利益交织在一起,这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因此,抵制商品将损害双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不利于我们的对外合作与发展。我们相信这部分群众会理智地表达爱国热情。问:如何看待当前中日关系中“政冷经热”的现象?

  答:近来在分析中日关系时,经常有“政冷经热”的说法,这是一种形象化的比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中日关系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应该说,“政冷”的局面是两国人民都不愿看到的,而“经热”则是我们乐见的,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中日之间之所以会出现“政冷”的不正常现象,根本原因是日方没有正确对待历史问题。

  “政冷经热”的状态是难以长期保持下去的,如果不和谐的政治关系持续下去,必然有伤于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事实上,“政冷”影响“经热”的现象已初现端倪。2003年前的11年,日本一直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但去年已被欧盟和美国所取代。

  作为经济互补性很强的近邻,中日经贸合作的步伐反而放慢,的确令人遗憾。

  问:您如何看待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前景?

  答:中国和日本是亚洲的两个重要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由于两国经济内在的互补因素,发展经贸合作已成为各自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