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命中精度最高的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先锋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3日05:26 中国青年报 | ||||||||
暮色降临。雄奇险峻的大山渐渐隐去英姿,一切看似归于平静。突然,三颗蓝色信号弹腾空划破天幕,大山里顿时马达轰鸣,由导弹发射车、转载车、指挥车组成的三支利剑巨阵,霎时间在山谷中显形,急袭而去。 占领阵地。起竖导弹。测试瞄准。伴着指挥员一声声镇定自若的口令,操作号手动作娴熟,准确到位。数分钟后,各战位操作号手报告:仪器运转正常,参数装填准确。发射进
“点火!”随着一声声撼天动地的轰鸣,一枚枚神剑拔地而起,吐着火舌扑向目标区。顷刻,捷报从靶区飞至:连中三元,并创造了某型导弹发射的最佳精度。 “导弹发射先锋营”又一次出色地完成了重大演习的先锋打击任务。 伴随新军事变革诞生的第二炮兵某旅发射一营,虽然年轻,却创造了某型导弹部队“组建时间最短、发射导弹最多、命中精度最高”等多项纪录。今年年初,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命令,授予该营“导弹发射先锋营”荣誉称号。 日前,记者慕名走进这支战略导弹部队,追寻他成长的足迹。 作为一支导弹新军,一营的诞生成长,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没有模式可以借鉴。但官兵们硬是以勇者无畏的气魄和智者无疆的聪慧,趟出了一条令人惊叹的“速成发射路”。 时间追溯到公元199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50周年首都天安门前大阅兵。 当威武雄壮的战略导弹方阵缓缓驶过“神州第一街”时,万众瞩目。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纷纷对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亮相进行了充分报道。可谁能料到,这个“扬军威、振国威”的“压轴巨阵”的领头雁竟是一支我国组建不久的新型导弹部队。 辉煌的背后总是隐藏着艰辛。 当年,一纸命令,这支新型导弹部队诞生。军委、二炮首长指示:装备到位即形成发射能力。而当时摆在这支部队面前的,除了几间破旧的土坯房外,一无所有。 军令如山倒。面对“一无教材、二无装备、三缺人才”的严峻现实,作为新型导弹旅的“种子”部队,一营党委“一班人”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与挑战:速成发射之路在哪里? 营队安扎下来的当晚,熄灯号早已响过,简易的营党委会议室里,气氛却异常紧张。当曙光悄悄透进军营的时候,“一班人”胸中的“速成之路”也亮起来了:超前介入,只争朝夕,创新有为。 营党委首选出孙金明、谈卫红等9名技术骨干,分头奔赴装备科研院所和生产厂家,在跟踪装备研制和生产中求教取经。 当时,新型导弹还未“出炉”,装备生产厂家和科研单位对资料管理十分严格,查看资料不允许离开操作间或办公室。为了获取更多的机会和时间,外出“取经”的骨干们就干脆把午餐和晚饭改在了车间或办公室,饿了啃包方便面,困了就在桌上趴一会儿。 9名骨干如9支飞转不停的陀螺,硬是靠挤时间和坚韧的毅力,收集整理齐了全部装备的有关资料和数据。用几个月时间,搜集整理了150万字的技术资料,开创性地编写出《发射系统原理》、《测试把关要点》等80多万字的训练教材和操作规程,并顺利通过专家评审,被批准列为我军新型导弹训练和教学规范化教材。 随即,营队根据外学人员掌握的资料,集中技术尖子联合攻关,土法上马,因陋就简,又紧锣密鼓地制作出一整套绝无仅有的“装备”:用纸箱做成了配电器、用木板钉成了推力室、用布条连成了电缆线。 30余件装备器材是模拟的,可训练一点也不含糊。全营官兵靠这些自制的模拟装备和自编教材,充分发挥9名外学技术骨干的“酵母”作用,在训练场上分秒必争地苦练操作技能。经过半年强化学习和模拟操作训练,一个个新型导弹发射班子“裂变式”快速成长起来。 当年金秋,注定是个收获的季节。 一营官兵奉命奔赴千里之外的西部高原,执行某新型导弹发射任务。全营90%的官兵虽然是首次与实装“亲密接触”,却个个沉着冷静、操作娴熟。 导弹起竖。调平。测试。瞄准。一切都在有条不紊中进行。随着“0”号指挥员一声自信有力的“点火”命令,两枚墨绿色导弹挟雷裹电刺向蓝天。片刻,靶区传来捷报:准确命中目标,并打出二炮历史上的最佳精度。 发射场坪上,官兵喜极而拥,专家啧啧称奇:当年组建,10个月形成发射能力,真是了不起啊! 对于导弹部队而言,形成发射能力并不等于完全具备作战能力。一营把训练全方位向实战逼近,在各种复杂陌生地域和恶劣天候环境下锤炼营队的应急反应能力,铸就“全天候”作战利剑。 发射一营伴着实弹发射开门红,迅速在二炮部队走红,兄弟单位纷纷前来参观学习。 而就在此时,一次“天公变脸”的演练,让一营官兵沸腾的心一下子冷静了。 翌年7月。一营的一套发射单元奉命挺进深山峡谷,实施模拟发射。行进途中,刚刚还艳阳高照的天空,突然间雷电交加,大雨倾盆,狭窄的山路汇聚起湍急的河流。措手不及的官兵,顿时减缓了奔袭速度。 到达阵地,实施发射。阵阵惊雷在耳畔轰然炸响,黄豆般大小的雨珠噼哩啪啦地砸落在官兵的脸上、手上,操作号手明显不如以往操作娴熟。最终,他们虽然完成了整个演练任务,但大大超出了预定的发射时间。 延长战时就是贻误战机!这次因天公意外变脸而落败的演练,深深触动了全营官兵:形成发射能力并不等于完全具备作战能力,我们平时训练设置的环境是否离战时要求还太远? 然而,营领导心知肚明:战略导弹造价昂贵,发射装备庞大,保障要素复杂,训练中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大祸,轻则挨批评受处分,重则影响部队发展。 是消极保安全,还是要实打实的战斗力?营领导在争辩中形成共识:平时求保险,战时就危险。要想“打赢”,就必须使训练全方位向实战逼近,铸就“全天候”作战利剑。 跳出陈旧观念的束缚是最大的超越。一营在全旅率先将装备维护由“静态保养”改为“动态拉练”,专挑复杂地域和恶劣天候进行长途奔袭。同时,他们还将全部实装训练课目拉到冰峰雪岭、密林深处等陌生地域进行,并有意加大夜间机动演练次数,设置遭敌空袭、突袭、核袭、人员装备车辆受损等各种突发情况,逼官兵在残局、危局、险局中掌握制胜真功,全面提高部队的机动作战、野战生存、快速反应、实弹发射和综合保障能力。 战略导弹部队地位特殊,必须坚决做到令行禁止:让打就打,叫停就停;不提前一分,不延误一秒。一营以非凡之举磨砺过硬作风,成为党和人民的可信可用可胜之师。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战略导弹部队的地位、作用毋庸置疑。它的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着国家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大局,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根本利益。 作为我军新型战略导弹部队的“铁拳”,一营是如何培养官兵们令行禁止、临危不惧的优良作风的呢? 有人目睹过一营的训练,说像“炼狱”。一营领导的解释简洁有力:要想战时不成为敌人的炮灰,就要平时训练多付出、多流汗。 盛夏,某靶场。火球般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气温超过了摄氏40度,地表温度则高达摄氏60度,一盆水泼下去,顿时化作一团白雾。几个小时过去,空旷的发射场坪上,装备车被灼烤得飘散出阵阵难闻的气味。官兵的迷彩服渗出一圈又一圈白色的汗渍,嘴唇干裂了,鼻孔出血了,但大家仍像钉子一般铆在操作号位上,稳准严细地完成着每一个操作动作。有的官兵中暑倒下,经医生简单治疗,又立即返回到试验场。 寒冬,低温试验在呵气成冰的山涧风口拉开。零下摄氏30多度的严寒,冻得脸色铁青、眉毛上结冰的官兵,个个笔直挺立,无一退缩。伴着指挥员响亮的口令,一丝不苟地进行着操作。试验结束,几乎每名官兵的双腿都已被冻得僵硬,难以移动。 整整8个月时间,一营官兵闻令而动,在异常残酷的考验中,完成了新型导弹的高温、低温、大风、淋雨、公路颠簸等极限试验任务,记录下数万个宝贵的数据和操作现象,为新型导弹快速定型生产立下汗马功劳,也锻造出更为过硬的战斗作风。 让打就打,叫停就停;不提前一分,不延误一秒。一营官兵以无可挑剔的过硬作风,成为党和人民的可信可用可胜之师。 某年深秋,一营官兵奉命挺进西部高原,执行某型导弹发射任务。但因为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党中央、中央军委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出发,先后3次指示推迟发射,任务推后了3个多月。尽管官兵每天吃住在四处透风的简易房里,顶风雪、冒严寒、守长夜,全天候、高警戒地待命长达近百天,但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战斗状态,没有一句怨言和一丝一毫的懈怠。 这天凌晨,命令飞至。全营官兵如离弦之箭,扑向各自战位,娴熟操作,按预定时间准确发射多枚导弹,打出了国威军威,圆满实现了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决策和意图。 集高、精、尖技术于一身的战略导弹部队,有“千人一杆枪”、“百人一发弹”之称,任何一个操作号手的失误,都将影响整个导弹发射的成功。一营打造出一支专业理论精通、操作技能娴熟的高素质人才群体。 掀开一营的人才档案确实令人惊羡:全营干部100%是优秀“四会”教练员,军政兼通,指技合一;士官100%懂两个以上专业,会3个以上岗位操作;义务兵100%熟练掌握本专业操作技能。有人说,一营的官兵随便拉出一个,都让人刮目相看。 深秋,某高原。一营奉命执行某新型导弹发射任务。临发射前10分钟,干部谭友文敏锐地觉察到导弹某部件发出稍有异常的气流声。分析后有人认为属正常排气现象,并无大碍。可对此系统十分熟悉的小谭却坚持认为存在隐患,不能继续操作。 现场决策者最终决定延迟发射,开仓检查。果然,某传感器下的一个气垫损坏,若不及时更换,后果不堪设想。几位专家在赞叹之余,轮流与小谭握手,表示敬意。 一营何以人才济济?这得益于几茬儿营领导强烈的人才意识,以及包括素质升级制、责任帮带制、述学讲评制、定期考核制等在内的《人才培养和考评机制》。在一营,个人专业素质的高低,是与入党、提干、改选士官、立功受奖等切身利益紧密挂钩的。 在完备人才培养机制的同时,一营还注意为官兵营造无处不在的浓厚学习氛围。最令人叫绝的是“娱乐也出战斗力”。他们别出心裁地把导弹专业电路图、操作流程图、技能知识等,制作成《代号天盾》、《极品飞弹》、《智者无疆》等电脑游戏软件,把心理战、舆论战、法律战等“三战”知识要点,印制在扑克牌上,使官兵寓学于乐,寓训于乐。一位军委首长参观了一营后感叹道:“玩游戏玩出了战斗力,打扑克打出了过硬的心理素质。” 一系列有效的人才培养举措,快速打造出一批又一批导弹尖兵,也催生出诸多提升战斗力的科研成果。 发射车定位成功率低是困扰训练发射的一大瓶颈。营长申竣丕、士官叶剑华等人联合攻关,运用红外技术、信息工程技术等,先后研制出“两车快速定位系统”、“导弹转载快速起吊装置”、“发射车占领阵地快速定位装置”等三大成果,使发射车一次定位成功率提高了80%,大大缩短了导弹发射准备时间。 在一营,类似这样的革新成果还有许多,如“导弹垂直调整训练装置”、“夜间导弹瞄准仪”、“导弹自动化配气台”等30余项,都出自年轻官兵之手,项项实在管用,成为战斗力的“增倍器”。 年轻,因跨越而精彩,因跨越而领先。这支我军新型导弹营队,在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上,始终激情似火、分秒必争地冲锋在“打赢”前沿。 特约记者 何天进 通讯员 王强 刘春华 樊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