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特别关注:中华鲟切莫成为第二个白鳍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3日12:05 法制日报

  中华鲟的祖先曾与恐龙共同生活在白垩纪,几经沧桑,恐龙灭绝了,而中华鲟却顽强地生存到了今天,被称为“鱼类活化石”、“水中大熊猫”。然而,现在它们的处境却十分濒危,急需保护!

  中华鲟:切莫成为第二个白鳍豚

  本报记者 蔡岩红

  4月22日正值世界地球日。这天,北京海洋馆迁来的新成员———26尾中华鲟正式与游人见面。其中,来自1400公里之外的湖北荆州,途经4省15市,体长3.2米的野生中华鲟“女王”更是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

  看着这尾中华鲟“女王”在水中来去倏忽、翩若惊鸿地游动,记者眼前又浮现出白鳍豚“淇淇”的身影。自2002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饲养的白鳍豚“淇淇”孤独地离世之后,几乎很少再有白鳍豚的消息了。大家也许都不想承认,中国特有的水生动物白鳍豚几近灭绝。

  中华鲟与白鳍豚共处一个家园———长江,它的未来将会遭遇何种命运?这正是人们更为担忧的。

  据了解,中华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属江海洄游性大型鱼类,在我国曾经是一种重要的大型经济鱼类。它是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的脊椎动物,距今有一亿四千万年的历史,被誉为“水中活化石”。中华鲟主要分布于我国近海及长江、珠江、岷江、黄河等水域,目前在黄河、闽江均已绝迹,珠江数量极少,仅长江现有一定数量。

  由于长江受水域环境污染、工程建设及过度捕捞等因素影响,中华鲟的栖息地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资源急剧下降,濒临灭绝状态。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中华鲟在长江流域每年的捕捞量约6万至8万公斤之间;1983至1984年调查表明,长江中达到产卵洄游的群体平均为2176尾;1981至1990年平均为2079尾;而到了2001年则下降到257尾。历史上,中华鲟可上溯到金沙江产卵,由于工程建设,截断了中华鲟的洄游通道,使中华鲟产卵场面积大幅缩小,中华鲟产卵江段由原来的800公里缩减到7公里,产卵场数量由原来的16处减少到1到2处,惟一的中华鲟产卵场面积也只有0.4平方公里。由于产卵场的大幅度减少,使产卵洄游的中华鲟数量锐减,产卵时间推迟,产卵次数减少,自然繁殖率下降,存活率降低。

  受水质污染的影响,长江口幼鲟分布范围已明显缩小。70年代以前,中华鲟幼鱼曾是杭州湾的四种主要捕捞对象之一。目前,该水域已难觅幼鲟踪迹。而长江口的幼鲟也因水质污染出现了肝癌病变。80年代后,中华鲟产卵群体中性别比例严重失调,雌、雄比已达到3:1甚至5:1,中华鲟雄性亲鱼精子活力逐年下降。有关专家认为,这与长江水质污染有着直接的关系。

  上世纪50年代还作为渔业资源利用,而到1988年后,中华鲟则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正常捕捞活动除有关科研单位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可以按计划捕捞少量外,其他的一律禁止捕捞。但每年仍有相当数量的中华鲟被非法捕捞。仅宜昌江段,1986至1996年间,渔民误捕放流的中华鲟就达155尾,而非法捕捞被发现的事件也有多起。沿江的各种渔具渔法对幼鲟资源的破坏也较严重。调查表明,1988至1992年间,仅在中华鲟幼鱼集中分布的长江口崇明岛东部滩涂及其部分延伸浅滩,每年幼鲟的总误捕量为6350尾至7060尾。

  除以上影响中华鲟资源的人为因素外,作为一群古老的生物类群,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决定其资源一旦遭到破坏极难恢复。尽管现在中华鲟人工繁殖已经成功,但如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中华鲟极有可能在不长的时间内遭遇白鳍豚的命运,从自然水域中消失。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看到的只能是水族馆中人工繁殖的中华鲟。

  其实,我们所关注的不仅仅是长江中的白鳍豚、中华鲟,而是养育中华儿女祖祖辈辈的长江水。

  (本报北京4月22日讯)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