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治理环境莫忘“治理”贫穷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3日15:55 新华网

  新华网西宁4月23日电 新华社记者 任晓刚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治理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记者在青海的一些地区采访时发现,由于治理环境与“治理”贫穷不能同步,不但环境治理的效果受到了限制,还使得一些已经治理的地区再次遭到破坏。

  青海省共和县塔拉滩是国内沙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由于大量挖掘沙生植被以及盲目开荒和过度放牧,原先水草丰美的塔拉滩已有16万多公顷的土地严重沙化,每年从这里进入黄河的泥沙达到3131万立方米,治理难度很大。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地区,记者见到仍有大量的牲畜在沙丘之间觅食,啃食对于稳固沙丘具有重要作用的各种植物。在这些牲畜里,不但有牛、马等大型动物,还有为数众多的善于刨根问底的山羊。

  这个县铁盖乡哈漠河村的村民们告诉记者,养殖牲畜是当地最重要的增收渠道,以前村里的牲畜还不是很多,但现在已经发展到了3000多只。村民马生海家里有1000亩草山,虽然已经退化得非常厉害,但他还是坚持放养着30多头牛和70多只羊。沙珠玉村党支部书记赵金良说得很直接:“村民们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但是我们这里土地贫乏,丰年的时候亩产也就300公斤,不让农民养牲口,农民的日子咋过?”

  共和县石乃亥乡尕日拉村是青海有名的“打鱼村”,他们捕捞的湟鱼是青海湖唯一的鱼种,湟鱼对于维护青海湖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保护这种濒危鱼种,青海省政府先后4次进行封湖育鱼。但是,这里的村民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捕鱼。2004年,在青海省实施的一个扶贫移民搬迁项目中,尕日拉的村民被异地安置,但由于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为了糊口,一些村民又回到原地捕鱼。至今,在青海湖周边,仍有两三千人在捕鱼为生。

  采访中,很多农牧民都向记者表示他们也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可是,在贫困的压力下,他们又都放弃了保护环境的念头,甚至于加入到了破坏环境的行列中去。

  青海省退耕还林(草)办公室工作人员郑长禄告诉记者,在青海省实施退耕还林(草)的29个县里,大多数是国定或省定贫困县,这给退耕还林(草)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如何使农牧民增收,是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的好坏。(完)(责任编辑:康宁)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