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弱势群体的心理困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3日17:56 新华网

  近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对石家庄市部分弱势群体所作了一项问卷调查。调查表明,弱势群体的丧失感是全方位的,他们的被剥夺感不仅仅是财富方面,还有社会地位、发展机会、精神领域、文化教育机会、政治权利等多方面。那么,弱势群体的心理状况到底怎样?该如何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近日,记者就此事进行了调查。

  失落感和被剥夺感强烈

  去冬今春,记者选取了石家庄尖岭、高筑等小区进行采访,这里是石家庄下岗职工、城市搬迁户和外来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地方。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部分弱势群体心态失衡,生活压力过大,失落感和被剥夺感强烈,精神状况堪忧。

  在采访中,下岗职工反映最多的是对生活水平不满意,提出最多的要求是政府要想方设法提高他们的收入。石家庄棉纺二厂62岁的王建华已经退休15年,至今还拿着比石家庄最低工资标准520块钱还低100块钱的工资。她对记者说:“当年,石家庄的省博物馆和长安公园都是我们建的,那时干活不讲报酬,只知道奉献,现在经济发展了,我们一点实惠没得到,现在物价往上涨,可我们的工资十几年没涨过了,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现在该想想我们这些前人吧。”

  记者调查发现,中青年下岗职工思想波动比较大,抵触心理强,对社会不满的情绪强烈,部分人对政府有明显的不信任感,有极少数人表示,如果有社会风波自己愿意参与。今年夏天足球亚洲杯决赛时,记者在河北省博物馆广场曾采访32岁的下岗职工孙某,因博物馆广场的大屏幕没有转播比赛,他带头冲击河北省博物馆,公安部门不得不出动众多警力才平息了事态。孙某说,下岗后活着太压抑,觉得自己被社会遗忘,别人过的什么日子,自己过的什么日子?商场里没有自己能买得起的东西,社会上各种活动自己也没份参加,正好借这个机会发泄一把。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弱势群体的对抗情绪特别强烈。特别是对政府官员、企业老总等,普遍认为社会进步的成果被这部分人“窃取”了。尖岭小区一位城市搬迁户赵某说,取暖的事采访报道过多少次了,有什么用?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市长、局长冻不着就行了,谁管你老百姓!十二化建的一位离休领导说,他上班的时候,他们现在这个厂长刚进厂,厂子的江山是老同志打下来的。现在倒好,一个月一百多块钱的取暖补助都不给发了,良心哪去了?

  记者在石家庄采访部分弱势群体时感到,这些人精神萎靡、意志消沉。虽然生活状况不佳,但没有通过奋斗去改变现状的动力。十二化建的刘女士下岗后已经在家赋闲了7年,谈到为何不出去闯闯,她说,社会这么乱,赔了的话连睡觉的床都没了。

  调查结果令人震惊

  此次河北省社科院关于弱势群体心理状况的调查问卷共设计了十几个指标,反映他们对实际生存环境的主观感受,包括对自身生活质量、社会地位的主观感受、遇到挫折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态度以及相对剥夺感等。调查对象主要包括:下岗失业者、进城务工农民、效益欠佳企业的职工及退休职工,年龄主要集中在21岁至65岁之间,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高中水平,其中男性占46%,女性占54%。

  调查表明,70%以上的受访者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表示不满意,其中5%的人认为极不满意。只有26%的人满意现在的生活状况。对于是什么原因造成现在生活状况,有72.9%的人认为是由于社会原因造成。其中38.6%的人认为是“社会方面的原因”,34.3%的人认为“自己和社会方面的原因都有”。

  对“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对他们自身利益有哪些方面的损害” 的调查显示,76%的人认为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有强烈的被剥夺感。其中认为自身“经济利益受损”的最多,占32.8%;认为自身“社会地位受损”的排第二位,占24.4%;认为自身“发展机会受损”的排第三位,占18.8%;认为自身“精神领域受损”的排第四位,占14.1%。

  调查显示,有76%的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精神忧郁和焦虑。21%的人认为经常有,有55%的人认为偶尔有。究其原因,80%的人选择了“经济状况不佳,经济收入少”、“职业不理想”、“文化素质低,发展机会少”三项,但也有7.3%的人认为是“对一些社会现象看不惯、不满意”造成的。

  在社会地位方面,调查显示有78%的人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其中认为“较低”的占57%、“很低”的占21%,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一般”的占21%、“很高”的只占1%。特别是一些退休职工和离休干部,怀念以前的时光,觉得那时自己是社会的主人,现在经济上比别人差,政治上没有发言权,已经被社会遗忘。

  社会风险的隐患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周伟文认为,调查的各项指标反映出这一群体的总体困境——生存困境、生计困境、机会困境、权利困境,这些困境交织在一起,导致他们内心出现焦虑与矛盾,容易产生心理失衡,给这一群体带来自卑感等一系列不良反应,促使人群产生一种社会对自己不公平的心理失衡,产生厌恶、对抗社会的心态,甚至作出一些偏激的行为,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弱势群体心理失衡,会对家庭关系的稳定、子女的健康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对贫困者个人也有很大的影响,心理失衡的人往往不会积极主动地提升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丧失很多发展机会,一些性格内向、敏感的人如果心理压力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又求助无门时,甚至会发生自杀等内罚性行为,而一些具有反抗心理的人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周伟文认为,76%的人认为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有强烈的被剥夺感,这点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中国从一个收入相对平均的社会,转变成贫富差距明显拉大的社会只用了25年的时间,弱势群体普遍感到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这些人没有享受到,强烈感觉到自己应得部分被富人、特权阶级占有,随着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这种被剥夺感也会变得更强烈。

  社会风险最易在社会承受力最低的弱势群体身上爆发。一些专家认为,国民待遇的不平等,弱势群体的生活贫困,以及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排斥等现象,都使得弱势群体这一庞大的队伍中蕴藏着巨大的社会风险隐患,极易于成为社会动荡的“火药桶”。

  重视精神帮扶

  周伟文认为,社会的不稳定,归根到底是人心的不稳定。抓社会稳定应从根儿抓起。如果不能很好地安抚弱势群体的精神世界,不能很好的掌控他们的思想动态,势必会造成社会不稳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第一次社会财富分配效率优先,这就使占有社会资源、生产资料少的弱势群体处于劣势,但第二次社会财富分配就应以社会公平为主,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记者在基层采访时了解到,基层工作人员在帮扶弱势群体工作中,对精神帮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目前,我国的弱势群体帮扶工作仍以物质帮扶为主,而在精神帮扶方面仍未列入相关体系中,侯建华认为,在国力、财力有限等客观条件下,社会帮扶力度仍没有满足困难群体的要求,如果能在精神安抚方面做好工作,可以起到稳定民心,促进国家帮扶弱势群体工作的开展,起到相辅相成、事半功倍的作用。

  河北省的一些政府官员认为,改善弱势群体的心理状况,要实现国家权力和公共权利的良性互动,要依托政府、社区、群众,有组织的专门机构帮扶与群众自愿的支援相结合,政府积极营造社会舆论,加大对这一群体社会存在“合理性”的舆论引导。使大家关注弱势群体的精神状况。发挥社区服务、非盈利部门和志愿者在社会救助方面的作用。

  专家建议,应建立有效发泄渠道,建立“精神减压阀”,让弱势群体不满情绪得以发泄,减轻心理压力,在基层设立心理咨询部门;建立贫困群体的心理档案,对不良心理倾向的人群进行情感的交流和真心的帮助,使他们逐步摆脱不良心理。同时,对心态失衡较严重的人要进行重点跟踪、帮扶,组织他们进行文化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社会竞争能力,解决好这一群体的现实生存问题;要培养他们克服因经济困难而产生的自卑、认命心理,培育自信、自强、自立的心态,促使他们改善生活状况。(文/瞭望周刊记者马继前 王民)(责任编辑:常烨)(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