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生命工程 现状(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4日11:20 兰州新闻网
  命脉工程

  盛维德,全国人大代表。原甘肃省水利厅厅长,现任省人大农工委副主任。今年“两会”,由他提交的《关于对甘肃省大中型泵站进行节水改造的建议》,引起了会内会外的强烈关注。甘肃农业命脉工程——电力提灌工程险象环生,令人担忧,我们将目光再次聚集这里。

  水,对于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来说,就是命脉,就是生命的源泉;水,对于农民来说,无异于自己生命的组成部分。

  然而,生活在我们周边的一些生命,由于“生命工程”——高扬程提灌工程设备的老化、带病运行,他们将面临着再次回到靠天吃饭的悲惨境地。

  近日,我们走进了这些灌区。

  生命水 流淌出的凝重
生命工程现状(组图)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

  在城市,这是人们抖落一冬的沉闷,出门释放心境的好时间。可是在农村,却不是这样。

  让我们在一个地点做一个暂短的定格吧:

  时间: 2005年4月10日;地点:榆中,来紫堡乡,黄河岸边。

  和诸多翘首盼望的人群一样,杨永青也站在黄河边。不过,和别人有所不同的是,从他的眼神中流露出的却是凝重。

  杨永青是榆中县三角城电力提灌工程水利管理处主任,今年为榆中大部分地区春灌开闸放水,他是总指挥。

  两扇10米高的大闸门缓缓地被提起来了,双吸离心泵像一条巨龙,贪婪地将嘴扎进黄河,拚命吞吸着,从它的“神情”中,我们仿佛看到,近80公里长的渠道,通过十多级提升,渠水长途跋涉般地奔跑;我们仿佛也看到,沿途近20万亩农田和二十万多人口,所接收到这条巨龙的“盛礼”———救命的生命水。

  杨永青说,每到春灌时节,每当提闸放水的时候,也是管理处每一位工作人员最为提心吊胆的日子。

  是呀,三电管理处的提灌工程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这项工程是“边设计、边施工、边投入运行”。

  有谁会想到,这样一项涉及几十万人水源的浩大工程,经过三十多年后,至今还没有验收?

  “就怕出事故,就怕出事故!这个工程年久失修,只要一开闸放水,渠道、渡槽、泵房,湿陷、滑塌、裂口等问题,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我们真是太担心了。”杨永青一口气抖出了他的心思。

  事实上,只要对黄土高原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由于地质地貌特征,我省农业水利设施大多都是电力提灌工程。在甘肃省,兰州、白银、天水、临夏、庆阳等地的大中型电力提灌工程就有47处之多,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现状。
生命工程现状(组图)
不仅如此,这些设施不仅承担着农田的灌溉任务,同时也是当地生态建设的惟一水源,在农村乃至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但是,由于受当地经济、技术条件的制约,工程建设标准低、设备配套差,存在许多先天不足之处,加上多年的运行,泵站建筑物、电极、水泵、电器设备、通信等设施严重老化,有些泵房基础沉陷,墙体开裂;有些电机是六十年代或七十年代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生产的,至今已没有外壳,只剩下机芯,但还在运转。

  特别是近年来,泵站事故不断,不但能耗高,而且工程效益大幅度下降。“命脉工程”在告急!

  修围堰 用尽全县麦草

  习惯上,人们更愿意将榆中县三角城电力提灌工程简称为“三电”,因为它的重要,所以人们亲切地这样称谓。

  说起这个“三电”,年逾古稀的农民王怀智感触颇深。

  坐在田埂上,看着流进田地中的黄河水,老人翻开了记忆。

  40年前,榆中县三角城川、连搭川、定远川、小康营川一带干旱缺水,一年都是靠老天爷的“脸色”过活,雨水好一点,打下的粮食勉强可以度日;雨水差一些时,就只有勒紧裤腰带了。

  但是,没有谁会服气的是,这样的苦日子却是守着身边的黄河水过的。

  “人们的生活非常困难,就是因为没有水。可是,我们旁边十几米的崖下,就是黄河呀!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它流走了,却没有任何办法。”老人说。

  1959年,榆中县政府为了解决缺水这个世纪难题,大胆提出了“南引洮河水,北提黄河水”的设想,准备将洮河水和黄河水引进榆中,造福一方百姓。

  可是,这项耗资巨大的工程,哪里能够一下子“万事俱备”?

  后来,一直到 1966年初,省上决定了兴修提取黄河水的“三电工程”。

  老人向前倾了倾身子,无不动情地说:“当时消息传出,我们都兴奋极了,你想想,多少辈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却要在我们手里变成现实!”
生命工程现状(组图)
为了修建这项工程,农民是自带口粮、工具、行李,吃住在引水入川的工地上,开渠、修路、基坑开挖。

  对于这些远去的、模糊的工程建设场景,其中的“围堰”是老人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

  围堰,是为了将工程的设备设施“放”进黄河中而围起的临时堤坝。

  可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工程机械化程度是怎样的,人们仅看年代就可以断言:没有现在的装载机,也没有现在的挖掘机。

  有的,就是人,还有随之的高涨热情!

  要围堰,就需要土。可是黄河水并不将黄土“放”在眼中,怎么办?在黄土中掺上麦草,增加强度。一时间,家家户户都拿出了自家的麦草,都投身于工程现场。

  那一年,榆中全县几乎没有了麦草,要知道,麦草是当时主要的生火材料。今天,我们可以想象,没有麦草的榆中人,那年的冬天是怎样过的。

  老古董 前苏联的电机

  “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

  这些我们既熟悉而又陌生的标语,在“三电”灌区的渡槽、泵房的墙壁上清晰可见,这些留有明显时代印记的标语,似乎婉转地提示着人们:“我早该退休啦。”

  “三电”提灌工程经过7个春秋的艰苦奋战,于1973年建成,榆中人也跟随总干、东干、西干3条主体工程,挥别了老天的“脸色”。

  我们在杨永青的引领下,来到“三电”总干四泵站。机坑中一组组排列整齐的水泵和电机,被工人们擦拭得干干净净。工作人员看到我们的到来,热情相迎。

  期间,一职工手指一没有外壳的电机说:“它的年龄比你大,信不信?”

  我们马上俯下身子查看,电机机身除了“1957”几个数字可认外,剩下的全是一种陌生的文字。“这是俄文,是1957年从前苏联进口的,虽然没了外壳,但它还在运转。”他笑着说:“如果把它换下来,应该送进博物馆去,它可是个功臣啊,当然也是个老古董。”

  在随后的查看中,我们发现机坑中的水泵和电机,很难有同一厂家生产的,简直就是一个大杂烩:有国产的,也有进口的;有本省的也有外省的,各种不同口径、不同设计参数、不同厂家、不同年代的设备拼凑在这里,轰鸣着、运行着。

  在我们的一片唏嘘声中,站在机坑边上的杨永青发话了:“从这里,你就能看到当时建设的困难程度。那时候水泵、电动机和主要机电设备产品奇缺,每一套设备都是东一个西一个拼凑起来的,有厂子无偿支援的,也有国家调拨的。由于机泵型号不同,配置不一,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很多。说句不好听的话,一旦这些设备坏了,就是有钱你也买不到一个零件,根本就没有办法维修。”

  但是,就是这样的机组,它们从建站到现在,一直担负着的,却是全灌区繁重的提水任务,虽然带病、老化,但还在超期“服役”。

  三十年 “三电”尚未验收

  在“三电”的灌区地图上,我们看到它的面容大概是这样的:

  西干从榆中县来紫堡乡西坪村的取水口开始,经定远到连搭,经过4个泵站13级提灌;

  东干由西坪村直走金崖,再从夏官营至三角城、城关镇,最后到小康营,经过5个泵站15级提灌;

  总干渠长78公里,支渠长 179公里,斗渠长 360公里,灌区内的农地有18万亩,涉及人口20多万、 250多个村。

  可是,与之相“对应”的,也有这样一组数字:由“三电”管理的147台电机,运行时间在20年以上的占59%,10年至20年的占22%;现役的147台水泵,运行时间在20年以上的占80%,10年至20年的占 13%。

  说使用年限和这些枯燥的数字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

  因为,根据国家规定,电机水泵的使用年限是25年,换句话说,“三电”大部分电机水泵都已该“退休”了,或是都接近“退休”的年龄。

  我们难以想象,这样一项浩大的工程后面,却是这样一副“憔悴”的形容,但是,在随后的采访中,有一件事更让我们吃惊。

  采访中,杨永青介绍说,“三电”工程的建成打有深深的时代印记,当时我们的国家非常困难,修建的款项由国家、自筹和农民投劳、投资建成的。工程可以说是一边设计,一边投资和一边建设的,所以设计标准很低,加之工程分期施工,建设“战线”很长,质量难以保证。现在这项工程已运行了30多年了,按照国家标准应该说是“超期服役”了,但是,就是这样一项超期“服役”的工程,直到今天国家还没有验收呢!

  仅一个“三电”就能让人叹息,可是,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只有用“触目惊心”这样的辞藻来表达当时的心境!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家装全流程30天攻略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