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痴迷海南育种事业的湖北科学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5日10:02 荆楚网-湖北日报

  荆楚网(湖北日报)记者吴志远通讯员李焱国“你是30年来第一个专程来采访我们的家乡记者!”4月5日,在海南三亚市,“老南繁”朱英国对记者说。“听说你要来,大家都想向记者说说心里话。我们只能每个单位选一个代表。还有很多同志想来,没让他们来。”当我们抵达设在三亚陵水县武汉大学南繁基地时,省农业厅种子管理站副站长周正明的话让人心里一热。

  南繁,让我们生命延长一倍

  “为什么要搞南繁?为什么许多育种专家,穷其一生,对南繁乐此不疲?”记者问。国家重点学科发育生物学负责人、武汉大学教授朱英国解释说:“南繁就是到海南育种。它最大的好处就是每年比湖北多种一季水稻。别小看这多出来的一季,它使水稻育种科研的速度加快了一倍。”现年65岁的朱英国,是湖北第一代南繁人。1974年至1975年,曾担任过湖北南繁协作组组长。他长期从事植物小孢子发育、植物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研究,如今已是国内外知名的水稻育种专家。朱英国以自己科研生涯为例说:由于农作物生长的季节性和周期性比较强,必须遵循它们的生长规律。在湖北需要等上60年才能够做完的事情,在这里只需要30年。南繁让我的科研生命延长了一倍。周正明介绍,“今年,湖北有20多家单位,50余名科技人员从事南繁工作。”他是湖北南繁指挥部技术小组组长。作为一名20多年的“老种子”,他深知南繁的艰辛。“对大多数从事南繁工作的科研人员而言,要培育出一个值得推广的水稻品种极为不易。不仅要看你付出多少汗水,还要看你的运气。长年累月,他们像农民一样在田间辛勤劳作。”辛勤的付出是有回报的。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牟同敏教授介绍:国家投资1亿元,由张启发院士主持的863重点科技项目———“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计划”,今年将顺利结束。它创造出一个由20万份不同的“水稻小品种”组成的水稻“突变体库”。而张院士主持的另一个重点项目“948分子育种计划”今年也将完成。这将把世界先进的育种技术本地化。省农科院选育的优质水稻品种“润珠537”,可跟泰国香米媲美。它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润珠537”已经通过审定,在海南加速繁殖。不久,它就可以在湖北大面积推广。

  开轿车的“农民”

  晒得黝黑的皮肤,见证了南繁人的艰辛。30多岁的朱仁山属于那种高大帅气的小伙。在海南采访的日子里,他一直开着自己的本田车,当我们的司机。就这样一个年轻人,由于长期在热带田间劳作,看上去就像一位真正的农民。威胁南繁人的,还有热带地区随时可能出现的毒蛇。记者来海南之前,“荆楚种业”的工作人员彭金勇,在田间除杂的时候被一条“竹叶青”咬中手背,幸亏救治及时,才保住性命。早些年,一名来自江夏的年轻人在山上打柴时,遭遇一条眼镜蛇,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最初从事南繁工作的人,则在生活上遭遇过更多的麻烦。1979年就开始南繁的省农科院副研究员曾庆四回忆:当年,我们要坐30个小时的火车,再坐船过海才能到这里。棉被、蚊帐、衣服、食用油都要从湖北带过来。没有地方住,就住在农民空置的牛圈和猪圈里。如果说水土不服还能勉强对付,那么与家人的聚少离多则常常让他们寂寞难挨。南繁时间一般是从头年的11月到第二年的4月。这意味元旦、春节、元宵等重要节日,他们都无法与家人团聚。

  夕阳下,他们最美最红

  记者所接触到南繁人中,许多都对南繁工作有种痴迷。4月6日,在聚集到武大基地的科研人员中间,有一对头发花白的“水稻夫妇”特别引人瞩目。老夫妇俩都来自荆州的长江大学,都是67岁。男的叫戴绍钧,女的叫马来运。当年,戴老曾是湖北南繁协作组副组长,和朱英国一起开创了湖北南繁事业。1972年至今,老夫妇俩先后主持水稻新品种选育、三系杂交稻新组合选育、两系杂交稻新组合选育,育成早籼优质米品种“青革早”、三系杂交稻“汕优8号”和两系杂交稻籼型光敏核不育系“湖农5s”,一生硕果累累。前两年,老夫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仍割舍不了16年前创立的南繁基地。俩人一合计,决定自费来海南搞科研。去年11月至今一直没有回去过,已经花去了一万多元。这已是第二个年头。有人询问夫妇俩:“自费搞科研,出不了成果怎么办?”老夫妇俩同声回答:“能出成果更好,出不了就当养老休闲吧!”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