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大庆第一井引出一份提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6日09:09 黑龙江日报

  1959年,“松基三井”首喷工业油流,不仅改写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它也是大庆这座石油城的“根”;而一份千人抽样调查显示,这里渐渐被人们遗忘和忽视

  大庆市政协常委张俊提出:把“松基三井”作为展示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精品来设计

  一个守门人和他的孤独

  从大庆市政府所在的东风新村出发,到位于红岗区和大同区交界处的松基三井,需要45分钟到一个小时的车程。据了解,在大庆的公交车中,没有路过松基三井的。也许因为偏远,也许因为闭塞,松基三井越来越被人们遗忘。

  前不久,大庆有关部门搞过一个近千人的抽样调查,有80%%的中小学生和60%%的机关干部不知道松基三井;有90%%的中小学生和80%%的机关干部没去过松基三井;有75%%的中小学生和55%%的机关干部误以为铁人第一口油井就是大庆发现井。某机关一个来大庆30多年、主管接待20多年的办公室主任和某单位一名主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宣传部长,都没有去过松基三井。另外据大庆市旅游局统计,近两年大庆接待的数以百万计的游客中,只有两个旅游团,因为本人或父辈在大庆工作过而主动要求去看松基三井。

  是人们的寻“根”意识不重吗?

  据了解,同样建于1989年的铁人纪念馆截至目前已接待参观者200多万人次。

  是人们没有记录历史的习惯吗?

  在大庆的很多基层单位,“荣誉陈列室”是必不可少的。有的井队家搬到哪里,荣誉室跟到哪里。

  3月18日,记者跟随大庆市政协的机关干部们一起去参观了松基三井。一个孤独的守门人接待了我们。也许因为实在少有人来,守门人显得有些激动和不知所措。据他介绍,松基三井暂时交由大庆油田公司第五采油厂五矿代管。作为一个生产单位,他们实在无暇顾及松基三井的建设和修缮。宣传栏里的照片和文字介绍都是1989年建碑的时候一起放进去的。十几年过去,照片已经褪得只剩下白色,很多文字缺胳膊少腿。寂静的石碑下,几个红色的阀门给黑秃秃的石油树些许生气。有的阀门还有点渗油,一个黑乎乎的盆子在下面接着。据说这座油井内部出了点问题,如果修复还可以像铁人第一口井一样喷出油来。不过因为配件很难找到,修复也是个难题。

  一个老会战和他的回忆

  今年65岁的佟子芳接受采访的时候一再强调,自己是32118钻井队的“小鬼”。46年前,32118钻井队从位于安达县境内的松基一井井场搬家到松基三井井位,从设备定位、安装、调整、钻进、完井、试油,到最后喷出高产工业油流,整个生产过程都是32118钻井队干的。

  32118钻井队一共有200多人,当时在柴油机机房做土工的佟子芳,最大的感受就是艰苦。从安达出发时,百余吨重的设备很多就靠人拉肩扛,二百来里地,走了将近一个月。1959年4月,乍暖还寒。钻工们穿着羊皮袄、劳动布棉裤,戴着兔皮帽子,可还是出去一会就被打透了。即便如此,他们依然在外面一站就是八九个小时。尤其是架子工,站在21米高的二层平台上,没有任何挡风设施和保护设备。到了夏天,身上里里外外都是泥浆,混着汗水,一天到晚都没有干的时候。那时候大家经常用锯条把身上的油一层层地刮下来。吃的是苞米面的窝窝头、大饼子,菜就是白菜土豆。可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1959年9月26日,强大的工业油流喷出来了。“我们别提有多高兴了!”沉浸在昔日的峥嵘岁月里,老人的言语抑制不住激动,“打完松基三井,我们井队分成两组,后来慢慢地大都失去了联络。”

  “1999年8月的一天,天气阴。我去大同看一位同事,大同距离高台子还不算太远,在我的要求下,车子转个弯就到了松基三井井场。老远就看到了石碑,当时心情特别激动,同时也很悲伤。激动的是党和国家没有忘记这口井;悲伤的是,虽然碑是立上了,但四周杂草丛生,石碑孤零零的立在那里,没有一点精神头,凄凉得很哪!”在写给大庆市政协常委张俊的信里,老人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把松基三井作为新时期弘扬大庆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更多的人知道松基三井的找油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大庆的根。这是一件荫及子孙的大事啊!”

  一位政协常委和他的提案

  在2月21日闭幕的政协大庆市六届四次会议上,市政协常委张俊“赋予松基三井新的时代内涵”的呼吁,在所有政协委员中产生了共鸣。《关于重视保护开发利用松基三井的建议》被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列为一号提案。会议闭幕后,提案交由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重点督办。

  今年43岁的张俊,1981年来到大庆上学,毕业后就一直在大庆工作。他说,在工作的21年里,他去过两次松基三井:1987年,他陪同外地来的朋友去过一次,“和一些废弃井没什么两样,就一个光秃秃的井架子。”朋友很失望,一个劲儿地追问他是不是领错了地方。2004年12月,他又接待上海市政协文史考察团,去了石油技术博物馆和铁人纪念馆后,客人要求去松基三井看看。“他们认为那里可以算是大庆的发源地,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那里是非去不可的。”

  然而松基三井的现状让大家很失望:低矮的一座门房,孤零零的花岗岩石碑,光秃秃的石油树,风雨侵蚀得难以辨认的宣传图片和字迹模糊的事迹介绍,四周杂草丛生……

  上海客人临走时说,“在大庆呆两天,除了看完石油技术博物馆和铁人纪念馆,再没什么可看的,我们确实感到遗憾。松基三井是非常有意义的地方,却是这么简陋。”

  正是这次心痛触动他写下了这份提案。

  在提案中,张俊认为松基三井在保护开发利用上,主要存在四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保护范围太小,基础设施简陋,与其在中国石油发展史上重要地位和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不相匹配。二是档次太低,文化品位不高,与其在全国石油界所享有的知名度和大庆现有经济实力严重不符。三是功能不全,观瞻内容太少,与其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标准要求相距甚远,四是重视不够,管理开发不到位,与其作为大庆城市文化名片和参观旅游必选之地有很大差距。

  作为“石油之都”的名片,松基三井该有怎样的容颜?在自己的提案里,张俊满怀深情地建议,“把松基三井作为新时期弘扬大庆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来规划,把松基三井作为推动‘大文化’战略实施的重要载体来设计以及要把松基三井作为展示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精品来设计”。他提出,重新扩大和确定保护范围,建立高标准标志性雕塑;尽可能多地征集包括井架在内的珍贵历史文物,规划建设内容丰富的档案陈列馆;设计制作群体蜡像,恢复松基三井当年生产生活原貌;设置专门机构,明确分工责任,理顺管理体制。他还建议,采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建设浓缩石油会战精华的创业追踪园,把松基三井打造成为了解石油生成、勘探开发、生产工艺的平台和宣传大庆石油文化、回顾创业艰辛历程的窗口。

  张俊说:“复制历史需要见证。我们这些人有最权威、最完善的模本。如果要等到若干年后,我们都不在了,谁来还原当年实况呢?时不我待啊!”

  一张“烫金名片”和它的被记取

  “很多外地人到大庆来,看什么?就是想看看第一口油井在哪里,看看当年的人们是怎样打井的,看看那口油井这么多年的变化。就像我们去法国,一定要看看卢浮宫。卢浮宫是法国一个‘烫金的名片’,我们也应该争取把松基三井变成大庆的一个‘烫金的名片’。”大庆市文化局长梁华在接受采访时呼吁:“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松基三井是大庆城市历史的最好载体。作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它的现状颇显凄凉。希望有关部门给予高度重视。作为文化部门,我们将竭尽全力,协助好相关部门依法修复。”

  今年2月,大庆市人大代表冯继先建议,应把大庆的城市品牌定位为“中国石油之都”。这一提法受到大庆市委书记盖如垠的连连称赞。冯继先说,为了把大庆市与其它“油城”区别开来,我们应采取差异化战略,打出“中国石油之都”的城市品牌,凸显出我们的惟一性、排他性和权威性。“中国石油之都”可以说非大庆莫属,因为它能够让人联想起世界上最大的陆相沉积油田、中国最大的石油城、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的发源地、“铁人”王进喜、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工业学大庆等光荣的字眼儿。

  大庆市政协提案委员会主任孙德明说,张俊的提案一出,就引起了政协委员们的广泛关注。厚重的石油开发历史,几十年的沉淀和积累,应该让大庆———这座共和国的石油城,伴随着她大量的石油文化景观和石油历史遗迹,以及她的独特性和所生成的历史背景,成为我国石油文化和精神文明宝库中的巨大财富。提案符合时代精神,反映了大庆人的心声。松基三井的历史、有关松基三井的可歌可泣的故事,都是活生生的教材,支撑着中国北方高科技现代化城市繁荣、文明、美丽的崭新形象。我们应该把它建设成为真正的教育基地,让老一代人的精神激励当代人。重视保护开发松基三井,涉及大庆的历史又关乎大庆的未来。

  3月30日,记者从大庆市政府督办室了解到,张俊提案的落实工作正在全面推进中:落实责任、落实部门、落实领导、落实时限、落实措施。该室负责人介绍,这项工作全面完成要等到明年2~3月份,“明年两会之前看结果。”

  链接

  历史背景

  松基三井,即松辽平原第三口基准井。

  1958年2月,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指示,石油部对松辽平原进行石油地质普查。

  同年11月24日,在松嫩平原一个叫大同的小镇,石油部批准松基三井钻探。翌年4月开钻,从井深1050米处开始,连续在6个井段都见到了油浸和含油现象。专家决定用原钻试油。

  1959年9月26日16时,松基三井首喷工业油流,日产油912吨。这一幕改写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松辽盆地发现世界级特大砂岩油田!

  当时,恰逢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前夕。时任黑龙江省委书记的欧阳钦提议,将大同改名为大庆。从此,大庆这个因油而生、取之国庆的名字,一直把石油与共和国的建设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松基三井纪念地

  1989年,为纪念大庆油田发现30周年,

  松基三井采油树西侧建造了“松基三井”纪念碑。碑正面朝东,阴刻“大庆油田发现井一松基三井”,象征着我国石油工业如东方红日蓬勃向上。南面是油砂体示意图,北面雕刻着井口喷发的油花以及彩灯组成的1949———1959———1989双庆图案,顶面是大庆油田长垣示意图。主碑石重30吨,寓意大庆油田发现30周年。主碑形似卧虎,踞于石丛,寓意我国石油工人“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革命精神。下层碑座正面和背面各镶一块大理石碑,上面刻有一些为发现大庆油田作出了卓越贡献的地球科学工作者的名字。

  1999年重修后改称为“松基三井纪念地”。它设在一个高0.9米的平台上,东边是松基三井所用的大罗马型采油树,两横一竖3根3寸管上有6个节门,绿色的管,红色的节门手轮。

  大庆的第一口油井

  很多人把铁人纪念馆内的萨—55井当作大庆第一口油井,其实,松基三井才是大庆第一口出油的油井。

  萨—55井(即铁人井)是1960年4月19日完钻的。当时“铁人”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靠人拉肩扛,在马家窑西700米处打完了“第一口井”,带动了大会战的发展,为后世留下了铁人精神。铁人井进尺1200米,比设计井深超过了180米,创造了5天零4个小时打完一口井的当时最高纪录。(黑龙江日报)

  作者:周静


 【评论】【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家装全流程30天攻略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