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暗访胎盘黑市:接生医生偷偷摸摸卖胎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6日22:42 沈阳晚报 | ||||||||
新闻背景 近日,卫生部下发了关于产妇分娩后胎盘处理问题的批复,指出产妇分娩后胎盘应当归产妇所有。产妇放弃或者捐献胎盘的,可以由医疗机构进行处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买卖胎盘。如果胎盘可能造成传染病传播的,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告知产妇,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消毒处理,并按照医疗废物进行处置。
据记者了解,沈阳每年至少有4万个胎盘被各种生物制剂公司,通过不同的方式收购走,其价值在400万元以上。这些胎盘是如何在产妇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瓜分”掉的呢?4月26日,记者对沈阳的胎盘“黑市交易”情况进行了暗访。 调查医院:曾有文件要求“上缴” 在沈阳的某医院采访时,记者见到了一份辽宁省卫生厅1983年以“通知”的形式下发的文件,文件明确要求各医院要将所接生的婴儿胎盘上缴给长春某生物制品研究所,由研究所付给医院每个6元“保存费”。 “这是我们接到的关于胎盘如何处理的惟一一份文件,但这个‘通知’我们基本就没有执行。因为我们怀疑了这个‘通知’出台的公正性。因为这个生物制剂研究所将胎盘拿回公司,是为了提取其中有用的物质,用于商业目的。现在仅凭这个‘通知’就可得到这些胎盘,显得极不正常。”采访中,该医院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的。 事实真相:胎盘被医院卖了 产妇生产后留下的胎盘是如何被处理的呢?在采访中,沈阳市卫生局医政处与基妇处均表示:未插手过此事,也未接到过任何文件。很多医院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医疗垃圾处理了。 胎盘真的被作为医疗垃圾处理了?那么,一些生物制剂公司所称的自己产品中的胎盘提取物,及部分药房出售的胎盘又是来自何方? 采访了一些医疗界的业内人士后,记者了解了其中的真相:沈阳的10几家制药厂和生物制剂公司的业务代表,他们以每个胎盘100元到300元的价格从医院收购胎盘。而这些钱,至少有一半分给了相关的护士和医生,这整个过程产妇并不知情。 记者还了解到,医院除了通过上述渠道将胎盘出卖外,一些医院还以每个8元钱的保管费的代价,将胎盘交给当地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一个中转站集散地,药厂就可以直接从这些中心买走胎盘,其价格是被严格“保密”的。 “为了方便我们医院方面保存胎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还免费为我们配备了冰箱。3年前,我们就将全部胎盘交给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我们要上交给他们3000多个胎盘。”采访中,沈阳一家医院的一位医生这样告诉记者的。但是,在记者随后的采访中,“收购”胎盘的疾控中心却矢口否认收胎盘的事。 记者暗访:2天后才有胎盘卖 记者来到一家区级医院(一位知情人告诉记者,这家医院卖胎盘)。在辗转找到这家医院分娩室的护士长后,记者问道:“护士长,我家里有病人,想买一个胎盘补补。”“胎盘?没有!”那位护士长先是一愣,接着拒绝了记者的要求。“护士长,你看我也不认识你们医院的人,确实是自己家人需要,你们卖多少钱,我就花多少钱买,帮帮忙吧。”记者试探着向护士长。“那就100元钱吧。”护士长答道,“不过现在没有产妇生孩子,过两天是我的班,你过来等等看,不要告诉别人,这是我私下帮你忙的,单位都要统一卖的。”护士长嘱咐了一句之后,便立即返回了办公室。 待产产妇:还没想过胎盘的事 在沈阳的一家大医院里,记者遇到了一位住院待产的产妇。当记者提起生产之后是否要胎盘时,这位产妇恍然大悟地:这些天尽忙着订产房、找医生,准备迎接小宝宝的事,还真没想到要胎盘的事,。 在采访中,大部分的产妇都表示没有时间顾及胎盘的事,既然胎盘是产妇体内的“一块肉”,就应当归产妇所有。医院在处理胎盘时,应当征求产妇的意见。 权威声音:吃胎盘同吃肉一样 胎盘究竟是什么,吃了是否真的“大补”? 对此,记者采访了沈阳市妇婴医院副院长周卫卫。 周副院长介绍说,胎盘是胎儿的附属物,连接着胎儿和母体,胎儿通过胎盘吸收母体的血液和营养,然后通过胎盘上的脐带,将其输入到胎儿体内,然后再将废弃物排泄到母体内。一个正常的胎儿,其胎盘重约为500克左右,其内部由腺体组织、血豆、纤维组织、结蒂组织等组成,由于胎盘在孕妇育子过程中分泌出大量激素、蛋白质、酶等,因此成为现代一些生物制剂公司的药源。在我国传统的医学中胎盘也被称为“人胞”或“胞衣”,作为中药的学名叫“紫河车”,具有温肾、益精、补气、养血等功效。但如果是个人煮熟了胎盘吃下,因为其内生物已在高温中被破坏,其营养与吃肉无异。 周副院长认为,胎盘有一定研究和药用价值,但应该由专门机构进行研制和加工处理,个人乱吃乱补是十分危险的。而且除了剖宫产外,胎盘的娩出必须经过产道,这一过程中很可能受到多种细菌污染,有的细菌在100摄氏度下还不会死亡的,因此极有可能传播艾滋病、肝炎等疾病。 本报记者 孙洪伟 摄影 王晓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