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经济体制改革步入攻坚关键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7日08:58 南方日报

  话题缘起 今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的关键一年。要解决经济生活和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根本途径是改革。日前颁布的《国务院关于2005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下称《意见》),强调了加快推进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明确指出今年是改革攻坚的关键一年,提出了今年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明确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十项重点工作。如何理解改革攻坚的关键年?如何贯彻《意见》精神,推进我省改革的深化?我们特组织专家谈看法,供读者参考。

  政府转型是深化改革的“牛鼻子”

  董小麟

  《意见》指出,今年是改革攻坚的关键一年,要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把改革放到突出位置上。那么,在国务院所提出的10项改革重点工作中,最为关键的、对全局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什么方面的改革呢?笔者认为,那就是政府的转型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应该是深化改革的“牛鼻子”。

  经济体制改革的规律要求加快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与方式的改变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由当前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历史表明,在我们已有的传统的政府主导作用较强的背景下,出于稳定的需要,我们采取了渐进式的改革,以市场的逐步放开带动企业和政府的改革。今天,在我们已经“入世”的情况下,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迅速加快,企业的成长也需要依靠更加自主的和内生的力量,经济体制改革的规律要求加快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与方式的改变,这已经成为越来越对全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工作。

  企业转型呼唤政府转型

  我们认为,市场主体的培育是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基础工程,20多年来,国有企业改革一直处于改革的中心环节;而改革前后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国有企业的问题实质上是政府的问题,在政企关系中,政府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当前国有企业改革仍然需要放在突出地位,继续下大力气实行改革“攻坚”。如果说建国初期政企的紧密结合有利于经济尽快恢复,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候政府也还不能马上甩手不管,那么,今天我们需要加快向国际认可的完全市场经济国家转变的时候,政府转型的加快就是势所必然。在这个问题上,要明确这样的理念:政府的转型应当服从企业转型的需要。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围绕三个方面深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完善公司治理体制建设,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加快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包括对垄断性行业的改革。其中企业制度建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让企业以现代公司法人身份独立自主运营的问题;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出资人与代理人的关系,包括他们的权责利的界定问题;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是优化国有资产配置、进一步放开市场竞争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上,政府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政府角色的调整又是完成国企改革的必要前提,即“解铃还须系铃人”。为此,政府对企业要进一步从“领导”转向“服务”;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要进一步强调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出资人所有权与公司法人产权的分离;对行业的管理也应该更多地交给市场中介组织,避免政府做行业垄断的“后台”,同时也使政府从具体的经营性的经济活动中抽身出来,发挥其经济宏观指导者与组织者的作用。

  政府定位不清不利于市场运行环境与机制的完善

  从市场运行的环境与机制看,我们从来认为当代市场经济已不是也不可能是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政府作为主要的宏观调控者应当发挥它的作用,但这种政府角色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角色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我们作一个简单比较的话,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搞的是划地为牢、自成体系,而市场经济要求打破地域界限、拓展社会分工;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的宏观管理实行一竿子插到底、直接管理和干预微观经济活动,而市场经济要求政府以宏观指导为主,而且是通过市场信号的调整作用于微观;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管理是实行基本无差别的一统天下的“一刀切”模式,而市场经济要求是分类指导、因地制宜、为市场所不能为、为市场所不宜为等等。能不能区分不同的宏观管理模式,是对政府是否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检验。所以,认为中国“入世”首先是政府“入世”的看法是不无道理的。

  但今天我们也不能否认,我们仍然可以看见某些各自为政,罔顾区域分工,大搞“大而全”、“小而全”的经济体系的做法,影响着宏观经济效益;仍然可以觉察某些地方政府或其些官员对企业或投资者的生产经营活动介入过深,政企关系不清的状况,从而不能使政府从具体的经济事务中解脱出来;仍然可以体味某些政府政策措施的简单化、“一刀切”和短期行为现象,给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所以,政府定位不清,其转型就不到位。如果以旧的计划经济办法来套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行为,则政府越积极,越不利于市场环境与市场机制的完善。如果说,政府的经济职能是促进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话,恰恰需要政府对具体经济活动一般不再介入,具体经济活动是企业和市场运行的客观结果,只要经济运行的客观环境良好,在效益优先的市场机制作用下,经济的增长是不需要政府过多主观干预的。

  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经济学教授

  啃“硬骨头”的时候到了

  黄挺

  《意见》指出今年是“改革攻坚的关键一年”,提出了今年的十大改革重点。这是近年来中央政府关于年度改革问题内容最广泛、最全面、最具体,也是最重要的一份文件,意义十分重大。它充分显示了我们党和政府着力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同时也说明了当前深化体制改革仍具有重要性、紧迫性,也具有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

  为什么说今年是“改革攻坚的关键一年”呢?总的来说,26年来改革虽然已取得巨大成就,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但是离中央确定的到2010年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尚有很大差距,而时间是越来越紧迫,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仍未消除,并且改革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内容和要求都和以前有所不同。

  将今年确定为改革攻坚的关键年,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从“外围战”到触及体制深层次

  一是改革的程度更深了。以往的改革基本上是主改增量、少改存量,打的多是“外围战”,多采取政策性调整的形式,通过把“蛋糕做大”的办法,让多数人都得到实惠;而现在的改革重点是制度创新,触及到体制上的深层次问题,改革的每一步推进,或多或少、或深或浅都涉及到各方面、各部门的既得利益的调整,而且这种调整涉及层次越来越深。这意味着现今改革的深刻性远远超过了以往的改革,这也正是今年改革“攻坚性”之所在。

  从单项突破到综合协调、整体推进

  二是改革的范围更广了。过去的改革往往是单项式突破,而如今的改革则强调综合协调、整体推进。《意见》中提及的十大改革重点已不光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有社会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教育体制改革等等,其涉及范围已深入到农村、大型及垄断国企、非公有制经济、金融财税,甚至是政府;而且各项改革之间也是环环相扣、密切联系。其范围之广泛是空前的。

  注入了公平元素和创新精神,注意了政治与经济体制的协调改革

  三是改革的要求更高了。以往的改革多以经济改革为主,具体表现为经济的市场导向和企业的利润导向,而当前改革不仅是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还要紧扣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进体制创新,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见如今的改革在强调效率的基础上,注入了公平元素和创新精神,注意政治与经济体制的协调改革,任务更艰巨了。

  四是改革的难度更大了。经过20多年的改革,容易改的地方基本上改了,如今剩下的都是“硬骨头”,比如金融改革、大型国企、垄断行业改革、政府改革等等,都是难度非常大的。这些改革的滞后,使得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凸显,我们的改革到了不得不真正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的确是要拼真功夫了。

  下大力气打好改革攻坚战

  20多年来,我省靠改革开放这个强大动力建设了经济大省,现在我们要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和谐广东,实现富裕安康,其动力仍然是改革开放。从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到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个新的历史跨越,新的伟大实践,也是一项更加艰巨、更加宏伟的系统工程。我们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把改革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坚持以改革为发展的动力,用改革推动全局工作,用更大力量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打好攻坚战。

  那么,怎样才能打好这场攻坚战呢?我认为主要是做好以下四点:

  统一认识。认识是行动的指南,深化改革需要理论先行。要针对改革中的认识问题,系统地组织学习中央和国务院有关文件,把认识统一到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除了统一对改革迫切性的认识,统一对改革深刻性的认识,更为关键的是统一对制度创新的认识。比如对产权制度改革、对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要有共识。

  加强领导。20多年改革的实践证明,每当改革处于关键时期,改革的领导和统筹协调就更加重要。当前改革攻坚,需要有更高层次、更强有力的领导,各级领导都要关心改革,把改革放到突出位置,亲自研究、指挥改革,并健全改革指挥机构,选准改革重点和突破口,作好战略部署,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改革攻坚。

  完善政策。政策的威力是巨大的,深化改革还要靠政策来推动。要适应改革全面推进的新形势,修改完善各项改革政策,并要求做到规范化、制度化。对不适用的政策应尽快废除,该重新修订的应尽快修订,应重新制订的应尽快制订。

  组织好队伍。打攻坚战要有强大的攻坚队伍。要充分兼顾各方利益,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让改革的成果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他们真心实意拥护改革,充分调动各方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改革的积极性,继续发扬敢想敢干、敢闯敢冒精神。

  作者系中国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广东体改研究会会长

  整体推进配套改革

  钟坚

  没有政治、文化、社会的配套改革就没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意见》中提及的十大改革重点,已不光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有社会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教育体制改革等等,表现出目前的改革综合协调、整体推进的特点。因为如果我们的政治、社会改革不尽快跟进,经济领域改革不但难以深化、难以突破、难以彻底,市场经济不可能真正建立和完善起来,而且有可能引发社会危机,经济改革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就有可能丧失。对于我国的改革与发展,我认为可作出以下基本判断:一是我国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由于改革滞后造成的累积性体制性矛盾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二是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制约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三是没有政治、文化、社会的配套改革,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一个良性的社会发展与运行体制也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我国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和配套改革才能解决。

  社会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互动的过程

  社会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大领域的发展。在发展理论的术语中,增长和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发展所包含的内容要比增长丰富得多、复杂得多。增长只是GDP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发展则包括经济增长在内,是教育、科技、文化、政治等多种因素的经济社会的综合进步过程。我们提倡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长期以来,有一种观念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社会的财富增加了,就意味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然而,实践证明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今天的现实充分表明,经济增长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带来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在某些情况下,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甚至会出现脱节和背离的现象。在我国,物质文明大发展是不争的事实,但精神文明领域并不都是积极健康地发展,腐败和一些已经绝迹多年的丑恶现象开始不断出现。用经济增长目标替代社会发展目标,用经济改革替代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的思维和做法是错误的。只有使物质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才能使经济发展真正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才能带来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民主,健全法制

  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社会政治领域里的民主。民主机制具有两大品格:一是“竞争”,它能导致真正的公平和普遍有效的刺激,使人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二是“妥协”,它能导致各方的意愿和利益的协调,达到“修错”的目的。民主是最好的稳定机制。邓小平说过,政治体制不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不会成功。只有创造条件,不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获得强劲和持久的动力,社会才能逐步走上良性运行的轨道。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经济改革的同时,相应地进行政治改革,推进民主化进程。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权力运作机制,克服腐败现象;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三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理顺中央和地方,政企、政社两个关系,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四是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搞好市场监督和管理,维护市场秩序;五是推动社会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公开化,提高社会政策制订水平;六是改革执法和司法体制,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建设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

  深化社会领域改革,提高社会管治水平

  一是要改革教育体制,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教育资源的配置,逐渐交给市场来完成。二是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快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三是改革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四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五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最大程度地降低社会风险。六是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完善人口和就业管理,加强社区管理,改进社会管理方式。

  作者系深圳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结合实际 突出重点

  吴奕新

  建设和谐广东须做好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

  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26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我省今天所取得的成就和发展,是改革开放成功实践的结果,只有加快推进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经济的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率先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中共广东省委九届二次全会以来,广东提出了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和实现富裕安康的目标,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更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获取动力。必须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时期,广东要继续高举改革的大旗,要继续当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就必须与时俱进,进一步解放思想,扎扎实实地做好改革这篇大文章,不失时机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是历史赋予广东的重任。

  贯彻落实《意见》精神,深化广东改革,我认为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密结合广东当前的具体实际,在全面配套推进改革的同时,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改革。

  政府改革是当务之急

  应当说,政府改革是我省深化改革当务之急。这既是我省改革的难点,也是最大的亮点。通过政府的改革,完善机构设置,理顺职能分工,实现依法行政。这方面的重点:一是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该属于政府的权力归政府,该属于市场的权力归市场。二是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实现政企分开,切实解决政府的“越位”、“错位”和“缺位”问题。三是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构建服务型政府。通过深化政府的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社会发展环境上来。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开始花更大的气力来“兼顾”公平,着力推进和谐广东的构建。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国企股份制改造

  对于国有企业的改革,过去由于没有经验,我们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应该说我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贯彻《意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已经成为我省当前改革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深化我省国有企业改革,必须贯彻《意见》的精神。一是要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同时,积极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整体上市。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和经营管理人才选拔和任用方式,大胆招聘国有企业高级经营管理者,不拘一格地让真正有本事的人进入国有企业管理层,使国有企业真正走向市场。三是尽快建立健全国有企业重要决策失误和重大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规范国有企业责任追究程序和办法。四是建立健全国有企业依法破产机制,完善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有关工作。

  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回顾历史,我省曾于80年代中期在全国率先进行价格改革,有效地推动了流通体制的改革,通过流通体制的改革,放开市场,并在全国率先培育市场和发展市场体系。但目前我省的市场体系离完善的市场体系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在规范市场秩序,发展资本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方面。因此,必须加大力度,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着力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这方面的改革重点,一是要大力深化国有流通企业改革,推进流通方式创新,大力发展我省的现代流通业。二是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并在发展中规范市场秩序,在发展中积极推进资本市场对省内外、国内外开放。三是进一步改革劳动就业管理制度,切实清理对外来工的一切不合理的限制政策和一切乱收费,取消各种对外来工的歧视性规定,积极推进并尽快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作者系广东省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会长、博士、研究员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红色专题
红色专题图铃免费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