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石山大禹治水的源头--寻访丝绸之路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7日11:12 青海新闻网 | ||||||||
积石峡内有大禹率民疏河时留下的斧凿之痕吗? 如果说临津古渡是以地理位置出名,积石雄关是以其险峻秀美出名,那么积石山大禹治水的源头,则是以其传说的神秘而吸引人们的眼睛。 4月6日一大早,我们的脸上并没有显现出向导想象的疲惫,因为丝绸之路南线青海
积石山系祁连山向南延伸的余脉,明代著名的河州24关的第一雄关——积石关,坐落在黄河之滨,关内“积石神工”(又称“导河积石”“积石奔流”“积石锁阴”),被列为河州大八景之首。公路沿河岸凿石穿壁而过,再经盘山道就到位于积石山顶的青海孟达天池国家自然保护区。 我们的越野车在积石山县的街道和村庄里穿行着,天气晴好,气温比西宁时略高一些。经过一个小学后,车无法进入,我们遂弃车步行向积石山迈进。中途我们经过了一个保安族的聚集村,这里的保安族是从青海同仁迁来的,看到他们,我们有种说不出的亲切。 在一个并不平坦的高地上,向导用手一指说,从这里拍积石雄关是一个最佳角度。我们放眼一望,果不其然,真是铁骨铮铮的感觉。 史料记载,夏之前,沧海横流,洪水滔天,尧帝用鲧治水,劳而无功。舜令禹治水。禹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入于沧海,息了水患,禹因舜功,传位于禹,禹建夏朝。 积石峡内数十公里的地段上,两岸壁立千仞,怪石嶙峋,犹如刀削斧劈。传说,那层层叠叠的岩壁纹路,是当年大禹率民疏河时留下的斧凿之痕。 禹王宫今为水电站,禹王庙现是农家院 在波平风大的清清黄河之边,我们打听了许久也没找到禹王宫和禹王庙的位置。沮丧之时,小腾忽然以一种欣喜的声音叫着路边一个人的名字。原来,小腾叫的是对禹王宫较为了解的当地人杜良成。杜良成的祖父曾经看守过禹王宫,但老人谢世较早,凭他幼小的心智,只是零星地记取祖父关于禹王宫的讲述。20世纪90年代初期,因修建大河家水电站,禹王宫,这个传说中的神奇宫殿,若不是还有一点河岸边的遗存,就几乎永远消失在这滔滔黄河中了。据杜良成和当地老人的介绍,过去在禹王宫旧址上,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都会有祭祀活动,为了给活动提供一个场所,禹王庙应运而生。 朝夕伴随禹王庙的,是一位没有子嗣的人,他在一次意外中再也没能回到这里。人们将庙里的东西变卖,筹集了他的殓葬费。当年的禹王庙成为了今天的这座农家小院,只有后院的木制香炉和前院一百多树龄的核桃树,还在为后人诉说着那段往事。 出了院落,几名健壮的汉子正在已具雏形的新盖小楼前忙碌,杜良成指着墙根一块大石说“这就是禹王庙的柱顶石。” 寻找坐痕犹存的禹王石 积石关设在峡口东端,旧名临津关,系前凉(公元314-376年)张轨所置,隋、唐、宋、元各朝沿用。明初始改称积石关,直至清末。自古就是军事要塞,也是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 进入积石关,山谷越来越窄,山势越来越险,两山直入云际,遮天蔽日,大有山崖盖地之势。峡中黄河白浪滚滚,横冲直撞,扑出山峡;峡内水沫飞溅,雾气遮天。相传这里是大禹治水的地方,峥嵘峻峭的两山,是大禹凿山疏河时所开,走出积石峡,翻过锁桐坡,我们依据《河州志》的记载,同县委宣传部干事腾汉霞一道,在高山峡谷间寻找那块记录在历史当中的禹王石。该石据说是大禹治水时休息的地方,文中称:“……青石高八尺,长一丈,大禹导河时曾憩于上,坐痕至今犹存。” 但遗憾的是,随着刘家峡水电站的开工建设,这块巨石已永沉水底,在滔滔黄河中讲述着治水英雄的故事。(作者:张燕 王运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