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拾废品的好学生为何遭受校园冷暴力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8日10:25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作者:青山 吉林市初二女生李玉(化名)家境贫寒,从5岁开始靠捡拾废品贴补家用,从小学四年级开始用拾荒所得资助他人,5年来拿出了5000多元钱帮助了50多人。她因此获得很多荣誉,成为“2004年感动吉林十大人物”中唯一的在校学生。然而,感动了社会的她却遭到同学的讽刺和孤立,因为无法承受“盛名”,她不得不向学校提出转班请求。
对学生施加精神压力,让学生精神受到伤害,这种现象被社会学家称为校园“冷暴力”。对李玉来说,同学们的不理解、挖苦、孤立等,就是一种典型的校园“冷暴力”。李玉的遭遇发人深思:在一个教书育人的校园里,高尚的学生反而被孤立,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李玉令人感动,更让人心疼,究竟是谁把这么好的孩子推向了孤立?笔者认为,首要的责任在学校与老师。十几岁的孩子,心智发育尚未成熟,需要引导和培养,这无疑是“传道授业解惑”者的主要职责。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教育者有责任通过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和真善美的认识。在如何正确对待李玉这样的典型这件事上,教育孩子们以李玉为榜样,进而引导孩子们助人为乐,这正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 令人遗憾的是,李玉所在的学校和班级却忽视了这一点,不仅错过了一次利用身边人、身边事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机会,甚至还放任李玉陷于“冷暴力”,这实在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遗憾和缺失。李玉被孤立,也与教育价值观息息相关。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在大多数老师和学生眼中,成绩好最重要,可以一好遮百丑;而一个孩子即使其他方面再优秀,如果学习成绩不好,也难以被大家认可。以这种教育价值观衡量,学习成绩一般的李玉确实不算一位好学生。在这种教育价值观引领下,难怪一些同学嘲讽她“学习不好,就找歪门邪道出名”。 但是,谁能说李玉不是一位好学生?媒体对李玉的遭遇也负有重要责任。由于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在报道李玉事迹时,哗众取宠,添枝加叶,夸大其辞,胡诌乱蒙,在把李玉说成“高大全”的同时也“捧杀”了她。“她学习也不好啊,报纸上咋还说成绩优异呢,她可真能编瞎话”媒体的失实报道,给李玉平添了“罪证”。媒体和社会上种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使李玉变得不真实,离同学越来越远。 无须讳言,当成绩至上、以偏概全的教育价值观不改变,当教育者忽视道德培养,当社会越来越功利时,肯定还会有更多的“李玉”遭遇多重“冷暴力”。谁来帮助助人为乐的李玉走出阴影?这一迫切问题摆到了社会、媒体和教育者的面前。 《华南新闻》 (2005年04月28日 第二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