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让爱恒温传递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9日10:20 海峡都市报

  “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让贫穷者在无边的黑暗中失去追求,失去奋斗的希望!”参与利群阳光启动仪式时,一名与会者如是说。本报曾参与的“新长城2003大学生关爱行动”中,受资助的几十名大学生,如今都已顺利升至大学二年级。昨日,记者通过电话,回访了其中3名就读于云南大学的学生。

  回访一号:杨紫燕

  云南大学信息学院03级学生

  受助感言:“乐观点,贫穷不是自己的错”

  “大二了,专业课多了,打零工的时间就变少了,有时要向学校申请临时困难补助,很忙,但忙得很充实!”接通电话时,杨紫燕刚下晚自习回到宿舍,电话里,这位长在四川怒江边的女孩似乎很兴奋。

  家中还有两个弟弟、今年才20岁的杨紫燕,对于贫穷有特别的感受,“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父亲和妈妈分头借遍全村,才给我凑足学费。”

  在学校里,通过各种勤工助学的机会,杨紫燕认识了很多家庭困难的同学。有的同学因家中贫困,准备退学,她就努力地给他们做思想工作。为了节省开支,杨紫燕去年暑假留在学校周边打工。

  杨紫燕认为,出生条件优越的家庭,当然可以让自己的学业更顺利;但出生贫穷家庭,也不能怨天尤人,“只要你后天努力,即使接受了社会的帮助,也不是件悲观的事,因为贫穷不是自己的错!”

  回访二号:刘丙芬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院03级学生

  受助感言:“有限的捐助是颗爱心种子”

  用刘丙芬自己的话说,“我现在终于熬过来了!”———因为刚大学毕业的哥哥找到了工作,每月为她提供200元的生活费。在写给本报的信里,刘丙芬还给自己定了“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目标:如果条件允许,还要接着考研究生。

  刘丙芬告诉记者,在上大学以前,自己是个心理脆弱的女孩,很多困难都不敢告诉别人,觉得很羞耻,自己一直不知道如何面对。可上了大学后,发现贫困生不只是自己一个,于是就把自己的情况向老师说。“放开之后,发觉很多人关心我,于是尝试着向学校申请援助。”刘丙芬说,“送到我手里的钱,已不仅仅是钱了,它是一颗爱心种子,它埋在我的心底,我因此学会了感恩和坚强!”

  回访三号:寸靖文

  云南大学文科试验班03级学生

  受助感言:“别轻言放弃,坚持”

  比起一年前的拮据,同样只有20岁的寸靖文,如今在生活上总算有种“自如”的感觉:因成绩优异,除了担任年级班长,获得多项奖学金外,在老师的关心下,在校学工部,得到一份不错的勤工助学机会;加上本报捐助的每年1840元,基本不用为每月300多元的生活费犯愁。

  寸靖文家住云南大理,父母靠种几分薄田度日,每月家庭纯收入不超过150元。为此,高考前,经过深思熟虑,寸报考了学费相对较低的云南大学。

  “如果当时选择了放弃,现在只能重复父母的命运!”回想起当初的思想斗争,寸靖文不无庆幸,他说,看到父母的劳累,有时他的内心会隐隐作痛,“刚开始的时候,也想过放弃,但终究是坚持下来了,也许以后会更好!”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红色专题
红色专题图铃免费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