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踏访松花江全流域 南北两源记者昨日三岔口会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9日14:18 黑龙江日报
  28日,在经过总行程八千多公里的踏访后,母亲河北源踏访团、南源踏访团与生活报总部风尘仆仆赶来的领导,在嫩江与第二松花江汇流处胜利会师。

  一路颠簸觅江踪

  嫩江与第二松花江在新庙附近汇合,并形成松花江主干,流入我省。28日8时,北源踏访团在经历大兴安岭二十年一遇大雪,并车行4200多公里后,抵达吉林省松原市新庙乡,一路打听、一路颠簸地直奔三岔口———嫩江与第二松花江汇流松花江处。

  在新庙乡附近的一个村屯外,大家发现已经没有道路可行。一位割苇归来的农民告诉记者,这里就是三江汇合处的国堤,距离三岔口还有十几公里的路程。但是去往三岔口只能从不是路的土坝上绕行。帕拉丁车队两辆越野车驶上三米多宽的土坝,在坑坑洼洼间缓行,十几公里的路程颠簸了近一个小时,9时许终于拉着大家抵达三岔口。

  11时许,经历长白山冰坡并多次车陷淤泥路的南源踏放团,也颠簸着赶到三岔口,前后行程4300多公里。他们远远地就看到了北源记者在振臂欢迎,车一驶上一处坡,几个人便跳下车与北源团队员拥抱在了一起。欢笑伴着泪水,问候满是关切。南源团队员紧紧拉着北源团队员的手,这个说“你瘦了”,那个说“你黑了”。

  不忘见闻说生态

  两团人欢聚不久,就交流起了沿途见闻。南源团队员说,这里的土坝左边都是泡泽,不少都被村民“切割”成了鱼塘,有的甚至放水变成了田地。北源团队员说,右侧大面积的滩涂湿地也几乎都被开成了农田,纵横的围堰里种的主要是水稻和玉米。

  东北农业大学水利学院博士生导师马永胜教授点评说,这是一片泄洪区,开田种地不但破坏了湿地植被,也干扰了地面径流的相互补给。为确保田地不被水淹,村民们不断加高地边的围堰,滩涂的土地被挖得沟沟坎坎,滩涂湿地的原始生态环境已经被破坏。

  大家回首来时的路,发现三岔口附近的滩涂湿地,除了水塘中的芦苇和地里的庄稼,只有土坝坡上还生长着一些植物。这里已基本成了牧场,一些瘦弱的牛马在这里懒散地啃着“地皮儿”。面对如此糟糕的生态环境,欢笑过后,大家又禁不住叹息起来。

  大江合流观瘦水

  记者们的眼前出现了三道水线。当地人告诉记者,前面一条横流江是第二松花江,左面一条斜流江是嫩江,它们汇合成了纵流的松花江主干。前方已没有车行路,记者一行徒步向汇江点走去。

  沿着第二松花江左侧已近干枯的河道,踩着松湿的江沙,记者绕行到嫩江右岸。一对父子正在驾船捕鱼,儿子告诉记者,由于嫩江和第二松花上游不断截流,三岔口的水一年比一年少,水质也不好,只能捕到小鲫鱼和小鲤鱼了。

  尽管江水已经消瘦许多,站在嫩江和第二松花江汇流口处的沙滩上,记者还是感受到了两江汇流的壮观。浩大的江水汇集成一条数百米宽的江面,涌进松花江主干道。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嫩江与第二松花江在此形成了一边黑一边黄的水线。马永胜教授说,第二松花江水色泛黄是因为泥沙含量较多。

  一艘来自冰城的客轮停在主干道江口处,与蓝天、江鸥、渔民的窝棚凝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一名渔民却告诉记者,这艘客轮已经停了几天了,不知是不是因为水瘦而无法返航。

  生态之旅行半程

  13时许,生活报几位总编风尘仆仆赶到三岔口。当他们踏上两江冲积扇后,与踏访团队员们一一握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反复说的一句话就是:同志们辛苦了。一阵欢呼后,队员们兴奋地拉起会师的横幅。

  生活报领导代表省报集团领导鼓励大家说,此次踏访活动是松花江全流域的生态之旅,如今只是刚刚走完了第一段路,接下来要更深入地关注主干流域的情况,为全流域的人民描绘出母亲河的生态图谱,让更多的人来关心她、爱护她。
踏访松花江全流域南北两源记者昨日三岔口会师
踏查组在三岔口胜利会师。
踏访松花江全流域南北两源记者昨日三岔口会师
  本报副总编李勃(右)在三岔口取水样。本报记者 荆天旭 首席记者 王文志 摄

  (生活报)

  作者:张同 谭立顺

  

 【评论】【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红色专题
红色专题图铃免费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