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记婺源县信访局局长吴立源(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30日04:03 大江网-江西日报 | ||||||||||
有人说,他是一个执著的人,只要困难群众的难事急事没解决,他就吃不好睡不安,想方设法也要给群众一个交待。冲着这点,不少上访群众指名道姓要求他接访。 有人说,他是一个有“能耐”的人———能力强,耐心好。从个人的历史积案到牵涉面广的群访事件,他都能让事情拨云见日,主持公道。 吴立源,婺源县委办副主任、县信访局局长,一位从普通农民成长起来的共产党员,用自己对党对人民的挚诚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 换位赢得信赖 ——爱是希望的灯盏 偏远乡镇段莘乡农民詹顺其全身瘫痪,两个孩子要上学,老婆汪艳春独撑一家人的生计。因种田收入有限,便在村边的马路旁搭了个简易茅棚,开起了杂货店。乡政府认为该店属违章建筑,罚了他家400元。汪艳春便哭着来县城上访。第二天一早,吴立源便驱车80多公里,沿着崎岖的山路找到她家。 展现在眼前的一幕深深地震撼了吴立源:瘫痪的詹顺其床边便是货柜,村民要买东西,自己把钱放到他床边,再自己取货。 走进詹家,看不到一件像样的家具。一位重残者能顽强地自食其力,吴立源感动不已,当即掏出100元钱,说:“这是我个人的一点心意,政府也会帮助你们的。”随后,他找到乡政府。当天下午,乡政府考虑到情况特殊把罚款如数退还,并补助了200元,还把詹家定为全乡的特困户予以帮扶。 吴立源常常对信访局的同事说,对百姓要有同情心、责任心和耐心,要理解群众,心中没有一定的冤屈和疾苦,他们是不会找政府的。 去年年初,一名衣衫褴褛的花甲老人跑到信访局,找到正在接访的吴立源,哭诉自己的不幸遭遇。老人名叫王则民,自称“文革”前是太白中学的总务主任。“文革”期间,因不愿按造反派的授意写诬陷校长的材料,屡受折磨,便不辞而别逃回老家当农民。看着贫病交加的老人,听着这有些离奇的故事,吴立源的眼眶湿润了。他握着老人的手说:“你先回去吧,我一定帮你查清楚。” 此后,吴立源一趟趟地跑教育局反映王则民的问题,争取共同调查此案。在县档案馆,他找到王则民的原始档案,找到工资记录;在太白中学,他找到当年与王共事的老师。人证物证齐全,吴立源据理力争,建议教育部门为王则民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不久,这名老教师的问题被提交到县政府常务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去年9月,离开教师岗位30多年的王则民终于享受到了退休待遇。 妙手化解纷争 ——爱是才智的灵动 在人们的印象中,婺源的信访量少,是因为这里的百姓老实厚道。其实,平静的水面下,也难免有层层波澜。吴立源每次都能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将一个个不安定因素适时化解。去年,全县1672人次(件)来信来访中,没有一起赴京、赴省、赴市的集体上访。他说,信访干部要一条腿站在政府一边,主动替政府分忧;一条腿站在群众一边,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只有人人心平气顺,才能有社会的和谐发展。 2002年的一天,县晓容林场60多名年老体弱的退休职工,有的拄着拐杖,有的挑着被子和衣物,来到县政府,反映他们5个月未领到生活费的情况。当时上访群众情绪激动,说不处理好就住在县政府。 面临巨大的压力,吴立源真诚地对老人们说:“你们是长辈,请你们放心,我会把你们的事当作父母亲的事来办,希望大家给我一点时间,一个星期内回复你们,否则你们找我这个不孝子算账!”老人们感动了,收拾铺盖,各自回家了。 事后,吴立源找到主管部门,提醒他们问题的严重性,结果3天内就有了回音,主管部门设法筹集资金发放了生活费。 在不少地方,信访机构因苦于缺乏充分的授权,很多问题难于落实解决。吴立源上任信访局长后,改变了人们对信访干部的看法。 “县领导都感到棘手的事,你一个局长能管?”去年4月27日,晓起村村民因不满村级旅游收入账目不公开而阻挠景点对外营业。吴立源赶去时见进村的桥上搭起了临时棚子,所有车辆都进不去,景区已连续三天陷入瘫痪。眼看“五一”黄金周要到,县委县政府迅速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由吴立源任组长,进驻晓起。 群众的不信任增加了工作难度。吴立源考虑到群众与村委会的对立,干脆住到农民家中。群众不愿意找他反映情况,他就利用晚上,挨家挨户上门听取意见。经过两天一夜的调查,他找出问题的症结:每年上百万的门票收入没有让群众享受分红。吴立源通过查账后,耐心向村民解释,发展旅游产业前期投入很大,因为硬件建设,景区尚欠银行贷款。经与村委会商议,决定给景区所在地村民每人每年100元分红。 目睹吴立源的办事效率,村民们的态度来了个180度转弯。29日中午,村民找到吴立源,要求尽快恢复景点的对外营业。景点正式开放不到5分钟,就有四五辆大客车载着游客驶进村里。 奉献收获幸福 ——爱是无悔的付出 最近,吴立源年近八旬的母亲身体不好,住进医院。而老人的病床前常常可以见到4个已成家立业的孙子孙女。他们虽不是吴立源的亲生孩子,却比吴立源惟一的亲生儿子得到了更多父爱。 1979年的一天,赋春镇溪边村的寡妇戴改芝弥留之际,拜托吴立源多多照顾即将成为孤儿的4个孩子。27岁的吴立源为了安慰戴改芝,不假思索地说:“大姐,你尽管放心,我不会让他们去流浪,一定会把他们抚养成人。” 听了他的话,4个孩子齐刷刷地跪了下来。一诺千金!戴改芝辞世后,单身汉吴立源就成了这4个孩子的“父亲”。当时他们最大的12岁,最小的才4岁。为了抚养4个孩子,又不拖累父母和兄弟姐妹,吴立源走出家门,搬进了孩子们的家,当起了新家的“掌门人”。为了生活,高度近视的他要上山砍柴,好几次因看不清路滚下山来;不会做家务的他还学会了为孩子们梳辫子、洗澡、洗衣、做饭。因为穷,5个人的裤子夏天就剪成短裤,冬天再缝回去,连针线活也被“逼”出来了。 为了节约每一分钱,一家人平时难得沾一次荤。然而,即使是这样的贫穷生活,孩子们依旧能感受到父爱的阳光。逢年过节,吴立源总能给每人“变”出一件新衣服;每年除夕,吴立源不是守在父母身边,而是陪着4个孩子吃团圆饭;老大吴忠玉14岁时得了眼珠溃疡,老二吴翠英12岁突发乙型脑炎,都因为治疗及时,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为了这4个孩子,随父母从上海下放到婺源的吴立源甚至放弃了回上海的机会。 1987年,吴立源把孩子父母欠下的2000多元债务全部还清,这时,他已经35岁,这才开始考虑自己的婚姻大事。他找对象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求共同抚养这些孩子,并让他们上学读书。这时,一位善良的女人闯进了他的生活。 吴立源说,他做了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但人民却给予了自己很高的荣誉。去年,他被评为全省基层信访工作标兵,全省优秀人民调解员,还被推选为“江西省十大道德标兵候选人”。他领军的婺源县信访局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单位。(本报记者鄢玫特约通讯员江建国大江网-江西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