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专题 > 正文

国共高层对话成果必促两岸良性互动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30日09:41 南方都市报

  社论

  昨天,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一行,两党举行60年来首次主要领导人会谈。双方就促进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及两党交往事宜坦诚交换意见,达成重要共识,并以新闻公报的形式共同发表“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这是国共两党此次高层交流与对话所取得的实质性成果,必将以在紧要关头的重大举动而载入两岸关系史
册。

  两党在两岸关系上取得的“共同认知”,不仅是两党沟通对话的重要基础,也是两岸关系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过去十几年的两岸关系实践表明,如果不能在一个中国问题上达成基本共识,两岸的互信就无从建立。只要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两岸关系就能摆脱恶性循环,进入良性互动,展现和平双赢的美好前景。这样一种局面的出现,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也符合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利益,理应成为两岸一切负责任的政党共同追求的目标。

  国共两党提出的共同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五项工作”,抓住了当前两岸关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指出了两岸良性互动的路径,是两党对推动两岸关系朝和平双赢方向发展的承诺和对两岸人民利益的关切的一种具体体现。

  两党提出将共同促进两岸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尽快恢复平等协商。上世纪90年代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间的两会商谈、12年前的新加坡“汪辜会谈”及7年前的汪辜上海会晤,都对缓和两岸关系气氛,解决两岸交流中衍生的问题,推动两岸关系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两会的接触商谈中断,至今未能恢复,这是两岸目前政治僵局难以打破的根本原因。大陆方面一直为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两会商谈不懈努力,如今在岛内具有相当民意基础的国民党也发出呼吁,理应得到岛内一切有识之士的响应。

  当前两岸关系中最突出的就是和平稳定的问题,而这一点也是连战及国民党此行的主要关切点。为此,两党提出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建构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架构”的目标。大陆方面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就一再呼吁两岸先就在一个中国原则下正式结束敌对状态进行谈判,达成协议,但由于李登辉提出了大陆不可能接受的前提条件,后来又抛出了“两国论”,致使两岸未能就此展开谈判。过去几年,两岸关系形势持续恶化,两岸同胞更加期盼两岸关系和平稳定,连战积极主张“建立和平的架构”,岛内不少人也有类似提法。在去年的“5·17声明”中,大陆对此作出正面回应,提出建立两岸和平稳定发展的框架。今年以来,两岸关系出现缓和迹象与改善势头,加之民意的驱动,只要两岸能够恢复商谈,两岸通过平等谈判,正式结束敌对状态,签署和平协议,逐步建构长期稳定发展架构的条件已经成熟。

  在两岸经贸方面,国共两党提出了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进而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最终迈向两岸共同市场的主张。两岸经贸是两岸交流中分歧最小,获利最大,也是最具活力的部分。尽管过去几年,两岸政治关系陷入僵局,台海形势几度处于危险边缘,但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却以不可阻挡之势迅猛发展。这是利之所在,大势所趋。无论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趋势,还是从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程度和规模看,两岸都迫切需要建立制度性架构,导向更紧密的经济合作安排。这应当也是两岸和平稳定架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国共两党还致力于促进尽快解决台湾同胞十分关心的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大陆方面一再强调,只要承认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停止“台独”分裂活动,我们愿意通过协商,妥善解决台湾地区在国际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活动空间问题,共享中华民族的尊严。此次,两党明确提出将争取优先讨论台湾参与世界卫生组织活动的问题,体现了大陆的诚意和国民党为台湾民众谋求利益的用心。

  两岸走一条共同发展、互利双赢之路,体现了时代潮流与民意趋向。虽然要把国共两党共同描绘的这幅美好愿景变成两岸关系的现实,仍有赖于两岸同胞与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但这毕竟是往历史正确的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为中华民族开创了未来。

  相关专题: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


 【评论】【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家装全流程30天攻略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