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连战29日上午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30日10:50 海峡都市报
连战29日上午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组图)
连战北大演讲

连战29日上午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组图)
答北大学生问

  互惠双赢为民族立生命

  尊敬的(北京大学)闵主任委员、副校长、陈主任,各位贵宾,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早安。今天我和内人偕同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一起来到北京大学,非常荣幸。在这里首先向各位表示感谢。

  今天,我是回“母”校,母亲的学校

  “看到斯草、斯木、斯事、斯人,想到我母亲在这儿年轻的岁月,在这个校园接受教育、进修成长,心里面实在是非常亲切。”

  北京大学的校址,刚才我了解到,就是当年燕京的校址,我的母亲在三十年代在这里念书,所以今天来到这里可以说是倍感亲切。

  看到斯草、斯木、斯事、斯人,想到我母亲在这儿年轻的岁月,在这个校园接受教育、进修成长,心里面实在是非常亲切。她老人家今年已经96岁了,我告诉她我要到这边来,她还是笑眯眯的很高兴。台湾的媒体说我今天回母校,母亲的学校,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报道。

  北京大学是我们大学里面的翘楚,也是中国现代新思潮的发源地。蔡元培先生有两句名言:寻思想自由的原则,取兼容并包之意。这种自由包容的校风之下,长久之下北大为这个国家、为这个社会培育了很多精英分子。尤其在国家、民族需要的时候,可以说都是能够挺身而出,各领风骚。不但为整个国家民族和社会做了很大的贡献,尤其是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那种感时、伤时、忧国的情况。所以我今天来到这里,心里回忆这些,非常感动。

  1949年之后北大好多好多的老师跟同学们好像种子一样,跨洋过海到了台湾,尤其到了台湾大学,在那里开花结果。包括傅斯年、毛之水等等师生后来都是在台大当教授,受到大家非常的欢迎。傅斯年先生代理过北京大学的校长,后来出任台湾大学的校长。所以在今天,台湾大学里面那个幽静的傅园,那个回响不已的“傅钟”,都是台湾大学的老师和学生生活里面的一部分。

  简单地来讲,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十九世纪的最后、二十世纪的最初,那个二三十年,你看看这个国家所面对的是什么?是中法战争,是甲午战争,是八国联军,是日俄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整个的国家都在列强帝国主义烧杀掳掠下,不平等条约可以说是丧权辱国的东西,老百姓的生活已经到了一个贫苦的极致,烽火连天。

  今天,北大已经107年了,来到这里好像把我们带回到近代中国史的时光隧道,因为这里不但是人文荟萃,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个很浓缩的近代史。看到大家我就想到,各位今天除了各有专精之外,宏观的思维一定是跟各位在这个校园里那些服务过的前辈先行者们一样。

  如何能够让和平来实现

  “身为一个知识分子,我相信大家都有这种百折不回的决心和勇气。因为在各位的肩膀上,要担负的就是历史的责任,要为广大的人民来找出路。”

  大家还要想一个问题,中国的未来到底在哪里?历经曲折、历经挑战,我们走了不少的冤枉路,我们得到了多少惨痛的教训,这些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身为一个知识分子,我相信大家都有这种百折不回的决心和勇气。因为在各位的肩膀上,要担负的就是历史的责任,要为广大的人民来找出路。

  如何能够让整个中华民族不要再走上战争和流血,如何能够让和平来实现,如何能够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准,如何能够维护和不断提升我们的国际竞争力,这些重担,都在各位的肩头上。一肩挑起来,就是现代知识分子的一个伟大的格局。那么,用什么话来形容这样的格局,这样的勇气,带领我们到正确的历史方向和目标。我想了再想,把它归纳成12个字,那就是希望各位能够“为民族立生命,为万世开太平”。

  听起来有一点老古板,好像太古董一样。但是毕竟这是我们老祖先心血的结晶。也许用现在的话,这12个字可以再变成8个字,那就是我们大家一定要“坚持和平,走向双赢”。

  勇气源于历史的潮流,民意的驱动

  一条海峡阻隔了两岸,不晓得阻隔了多少的家庭,造成了多少的不幸哀怨,一直到今天,回荡不已。

  当然有人会问我,你的勇气不小,你的基础在哪里?我要在这里跟各位坦白,在于历史的一个潮流、在于民意的一种驱动。历史的潮流、民意的驱动让我、让许许多多的人有这样的勇气能够提出来。什么是历史的潮流?大家都知道,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都以中国的富强、康乐为目标。但是不幸的是,日本铁蹄的侵略阻碍,中止了这个国家文明的建设,以及现代化的进程。一直到今天,一个台湾海峡、一条海峡阻隔了两岸,不晓得阻隔了多少的家庭,造成了多少的不幸哀怨,一直到今天,回荡不已。

  但是我们也看到,在这样一个历史的中间,关键的人物在关键的时刻做了关键的决定,扭转了关键的历史方向,这是惊天动地了不起的事情,形成了一个新的趋势、一个新的方向。我在这里特别要提到,就是蒋经国先生。蒋经国先生在两次能源危机之后,知道台湾那个地方没有任何天然的物质,所以要靠自力更生,可以说是卷起袖子全心全力来推动,所以他推动了“十大”的建设,推动科学园区的建立,号召留学生回岛研究投资等等的作为为台湾创造了经济奇迹。

  小平先生提出改革开放,大家看一看,不但转换了文化大革命的方向,深化地、全面地提升了人民生活的水平,这都是跨时代的、了不起的作为。蒋经国先生晚年的时候讲,他说他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小平先生讲到,改革开放的路线要管一百年,用四川话讲“动摇不得”。没有动摇,今天大家看一看,大陆经贸的发展,经济的成长,可以说样样都是名列前茅。

  我是59年前离开上海回到台湾的,那时候还是一个年轻人,今天来到大陆,所看的一切的情景跟我的回忆和记忆完全不吻合了,所以我是怀着一个祝福的心、一个持续不断期盼的心,希望这块土地能够更快速地来发展。在整个的发展层面,除了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发展层面也很快速。比如说现在我了解到,在很多基层,所谓定点的民主选举制度,在《宪法》里面也提到,财产权是最基本的人权,我相信这都是正确的历史方向,都是值得鼓励的历史的步伐。

  我必须要讲,在过去这段时间里面,两岸所走的路、走的方向,已经使我们两岸无论是在差异还是在差距上,越来越缩小,这是历史的潮流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

  到大陆来访问,“来之不易”

  “我们为什么不能够以善意为出发点、以信任为基础、以两岸人民的福祉为依归,为民族长远的利益来考虑呢?”

  再谈谈所谓民意的驱动。我这一次到大陆来访问,我说“来之不易”,因为有若干的人很迟疑,甚至于有一种批判,认为我到这里来,是为了进行所谓第三次的国共和谈,说我的目的是要“联共制台”。但是,现在那个“台”下面还有个“独”字。

  我在这里要提出来,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同时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扭曲,因为讲这种话是从一个僵化的思维、冷战时期的一个思考来看问题、来想问题,时间的确对他们来讲过得太快了,让他们留在二十世纪甚至于30年代、40年代、50年代,我们今天怎么不能够重视当前,怎么不能够放眼当前,来共同展望未来,来开创未来呢?

  我们为什么不能够以善意为出发点、以信任为基础、以两岸人民的福祉为依归,为民族长远的利益来考虑呢?人民为主,幸福优先,我想这是包括我们所有的台湾2300万、大陆13亿的人,我们所有的人民,大家会共同支持的一个方向。

  走对路才有出路

  “我们认为不能够让民粹主义取代民主的思想,不能够让‘制宪’、‘正名’、‘去中国化’、武断的‘台独时间表’来打破我们整个幸福的基础。”

  今天我们所走的这条路是人民所支持的,我们搭桥铺路,是人民所愿意看到的,他们不愿意再看到两岸的对峙、对抗、对立、甚至于对撞,他们愿意看到的是两岸的对话与和解,大家的相互合作。我想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在去年底台湾进行“立法委员”选举开始的时候可以说是非常明确地讲出来,我们就要走对路才有出路。

  走对路才有出路,我们认为不能够让民粹主义取代民主的思想,不能够让“制宪”、“正名”、“去中国化”、武断的“台独时间表”来打破我们整个幸福的基础。所以我们提出来我们的看法,其结果我们都知道,今天好多位“立法委员”都在这里,认同支持这种看法和政策立场的在今天“立法院”里面是占有绝对多数的,今天来的国民党的“立法委员”有几十位,但还不全,他们都要来,我说不行,我说这样就放空营了,人家会偷袭。但是我想从他们的当选、他们的得票,你可以看到人民的趋势。

  周日我们出来之前有一个民调,66%的人认同支持两岸的和谐对话,30%认为可能没有什么太大的效果,这也是一个民意,非常显著的一个情况。想特别要提出,在这样的一个大的环境、历史的趋势、民意的驱动之下,我个人认为,现在给我们一个总结过去历史的机会,就是让我们能够有一个新的环境、新的思考,能够来发展建立一个我们共同的未来,共同的愿景。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不要在过去问题上纠缠

  “我们不能一直在过去,就像丘吉尔讲的,永远地为了现在和过去在那里纠缠不清的话,那你很可能就失去未来。”

  我们不能一直在过去,就像丘吉尔讲的,永远地为了现在和过去在那里纠缠不清的话,那你很可能就失去未来。逝者已矣,来者可追,我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结论。我们再谈一谈,这就是多元与包容,这就是互助与双赢,这就是现状的维护与和平的坚持。

  怎么样来了解有没有包容呢?检验有没有包容,很简单,理性地沟通,相互地尊重,取代所谓激情的谩骂跟批判,这就是包容,很简单。

  蒋梦麟先生也是北大的校长,他讲所谓那些背后拖着长辫子的保皇党和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大家在一起讨论问题,互相笑谑,那就是包容。

  坚持和平为万世开太平

  我们需要互助和双赢

  我们不能只喊口号,要落实,而维护提升竞争力唯一的就是一定要合作,唯一的就是一定要创新,合作、创新才有机会。

  第二我要讲互助和双赢。各位都知道,今天这个市场的经济已经逐渐地在那里整合两岸经济资源,不但是两岸,事实上今天市场经济的作为可以说在全球化的趋势里面已经席卷了全球,自由的经济就是这样的一个趋势,但是在自由经济的体制之下如何维护和提升我们的竞争力这是最重要的事情。

  我们不能只喊口号,要落实,而维护提升竞争力唯一的就是一定要合作,唯一的就是一定要创新,合作、创新才有机会。

  我相信台湾在创造了第一次经济奇迹之后,现在正在迈向第二次的经济奇迹这条路在努力。大陆今天所面临的也是千载难逢的一个机会,所以中华民族这种现代化,这种富强康乐,已经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美梦了。

  尤其在即将面临的未来,我要讲,我说两岸合作赚世界的钱有什么不对啊?我们一定能够来实现所谓如虎添翼的加乘效果,这种加乘效果不是双赢,实际上是多赢的。

  今天,我们要的是和平

  现状维护不是一个静态的,不是一个退缩的,不是一个消极的。现状的维护,一方面当然要避免彼此的争议,但是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存异求同,凝聚善意,累积动力,开创一个崭新的、亮丽的未来。

  第三个,我要谈到,就是来坚持我们的和平,维护我们的稳定。大家照常理讲,和平是和平,谁需要不稳定的一个和平?时时有改变的忧虑,这是逻辑上的层次。但是在实际的层次,今天两岸的情形下,我们必须要维持我们的现状。现状维护不是一个静态的,不是一个退缩的,不是一个消极的。现状的维护,一方面当然要避免彼此的争议,但是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存异求同,凝聚善意,累积动力,开创一个崭新的、亮丽的未来。

  我们各位都知道,在过去,长久以来,战争流血不止是我们之间,整个的世界,都普受它的痛苦和摧残。联合国前面有一个雕塑,一把枪打了结要断了,它的含义很深。

  我们可以化干戈为玉帛

  为民族立生命,为万世开太平,这将是中华民族为举世称赞最重大的成就,也是我们面对世世代代炎黄子孙共同的光荣。

  今天我来到这里,让我回忆到以色列特拉维夫的犹太人博物馆前面写的一段话,他说,全世界的犹太人对于彼此都负有责任。我们虽然曾经彼此有过战争有过流血,今天要谈沟通和平,有的时候觉得谈何容易。但是犹太人的话让我感触良深。

  我相信有智慧、有能力的中华儿女大家都了解,我们可以化干戈为玉帛,点滴的心血累积成我们长长久久的和平。各位亲爱的年轻朋友,江山代有才人出,长江后浪推前浪。各位都知道年轻就是希望,年轻就是机会。在这个时候,大家回想一下,前辈先贤曾经负起他们应该负起的扭转时代历史的责任,现在又轮到大家。

  大家都是将来国家、社会乃至民族的领航员。所以在这样的时刻,我又想到以前美国里根总统说的话,他说,假如我们不做,谁来做?假如现在不做,什么时候做?我就是因为这样,所以来到这里。让我们大家共同坚持互惠双赢,坚持和平。这是我们自我的期许,也是向历史负责任。唯有我们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为民族立生命,为万世开太平,这将是中华民族为举世称赞最重大的成就,也是我们面对世世代代炎黄子孙共同的光荣。

  走对路,第一要认同国家

  连战答北京大学师生问

  在历史转移时刻,

  我搭上这一班巴士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生:连战先生,您好!刚才您提到今天回到母校,看到斯草、斯木、斯人、斯景。我想说,您作为北大的学子,听到十六字的远景“包容、自由、互助、双赢”和“维护现状”和“坚持和平”这么一个十六字的美好远景,我们作为北大学子也是倍感鼓舞深受感动,我们知道连战此行被称为“破冰之旅”,我们也希望看到随之而来的两岸交流的航道,我们希望在50年后的历史教科书史上写下您的此行。谢谢。

  连战:我刚才也说了,我大胆地提出这个方向,因为我看到历史的一个潮流,我很高兴在历史转移的时刻,我已经搭上了这一班的巴士,我们没有落后感,我们没有走错一步。

  我们曾经看到很多的事情,就是因为在关键的时刻没有掌握住,那我们就走错了,我们就落后了。我个人认为,任何人都能够为这个来共襄盛举,当然我们也要了解,西方有一句话“你不能加快、加速历史的脚步,历史的脚步方向往往不是真正以个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

  我刚才也讲,我们看到刚才的例子,整个的历史过程,方向只要掌握住,一步一走,我们大家成功在望。

  您将为台湾人民

  做些什么?

  北大信息学院学生:您好。我们知道您拜谒了中山陵,来到了对您有特殊意义的母校,您也将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可以说圆了您的一个梦想。如果您这样认为的话,作为一个重要政治力量的国民党,作为党主席的您能够为台湾人民早日圆他们的梦做些什么?谢谢。

  连战:非常感谢这个问题。因为这是我刚才要讲,不好耽误大家时间的一个问题。我们去年“选举”就提出所谓“走对路,才有出路”。什么叫“走对路”,第一要认同国家,要认同这个国家。第二要促进两岸的和平。让我们大家共同在一个和平的架构之下能够互惠互利、双赢和平,来发展自己的经济,提升人民的生活。第三,我们觉得台湾的民主政治有些问题。

  第四,我坦诚地跟各位讲,台湾本来是一个很融合的地方,我们有一个多元的族群,有少数民族,有客家,有外省,还有福佬人,这是一个多元族群的社会。但是因为有一些政治人物选举炒作族群,撕裂社会,为了拿到那部分的选票。所以我们觉得这是非常没有道德的事情。所以我们非常坚持要求族群的和平,大家都有机会,任何的待遇要完完全全公平、公正,不能有任何的差距。

  第五,我们要经济的持续发展,台湾是一个靠经济、靠贸易投资成长的地方。我们两岸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日渐地萎缩,对大家都不是正面的事情。这五方面是国民党过去、现在、未来要全力以赴的一个目标。

  您所见到大陆跟记忆和想象的大陆什么不同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硕士生:我们对您的大陆之行很期待,在四天前,您乘坐的飞机刚刚降落在南京机场时,您,称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您刚才提到,现今的大陆跟以前的大陆完全不吻合,在时隔将近60年的时候,您再次踏上大陆的土地,您眼前所见到的跟以前的记忆和想象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谢谢。

  连战:最大的不同就是完全不同。时代不同,那个时候就是战乱,我们天天都在躲警报,日本人占洛阳、轰炸重庆,战机天天从西安上面过去,回来炸弹用不完都掉在西安。所以我生长的环境跟大家不太一样。抗战以后,从重庆坐船到南京,简直是满目疮痍,没有办法形容。有的时候整个村都没有了,城市是空巷,是无人空巷。所以今天和现在怎么比较?话多一点,对不起。

  两岸的合作互动

  对台湾农民有何影响

  北大历史学系教授:从历史上看,中国国民党长期面对的一个巨大挑战是农村发展和农民生计问题,您认为当前我们加强两岸的合作、互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健康地发展,这对台湾本土的农业人口有什么利益、有什么不利?应该如何趋利避害?谢谢。

  连战:谢谢教授,我觉得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台湾虽然是快速的工业化,甚至于高科技化,农业对于整个的GDP贡献越来越少,这是一个事实,应该是不到3%。所以是一个非常弱势的产业。但是从另外一个部分看,台湾的农业人口还是有几百万人,看看实际务农或者是与农业相关的职业的人口,还是相当相当大,尤其在中部和南部,所以台湾农业的发展是需要市场的,需要一个机制。在另外一方面,台湾在农业技术方面也是有非常的进步,因为地方那么小,人口又那么多,民以食为天,第一还是要吃。所以多年以来,我们各地的所谓农业的实验、农业机械化等等,真正是一个非常进步的地方。因此我觉得今天大陆有这么大的空间,我们对于农业有这么好的一个环境,很多事情在台湾做,已经不行了,但是在大陆,有它的前途。

  台湾是产糖的,但是现在要进口糖,因为成本太高。昨天跟贾主席交换意见,他说在福建推广甘蔗,成绩非常有效,而技术大部分都是从台湾来的,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另外一方面,更直接就是开放。台湾的农业很发展,但是有的时候物产太丰富,因为季节的关系,没有办法马上销售,销售的网、行销的网(络)不畅通的话,尤其市场不是那么规模的话,农民会受到很大的损害。

  上一次江副主席来的时候,希望两岸能够开放农业,尤其是农产品的市场,让台湾无论是水果、花卉等等,农林牧都能有新的、发展的机会。

  “去中国化”教育

  对青少年有何影响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院硕士生:我曾经在网上看到很多的文章,介绍台湾的现状。在台湾大概三四十岁以上的人接受的是一种正统的中华教育,所以对中华文化、历史以及大陆的人文地理比较熟悉,认同感比较强。但是在台湾像我这个年龄段,甚至更小一些的人,他们接受的教育是在一个“去中国化”的氛围中进行,在这方面认同感会有降低。请连先生介绍这方面的情况,评估一下这种趋势对未来两岸交流有什么样的影响?

  连战:我们觉得,所谓“去中国化”的政策是非常让人遗憾的事情,所以我们非常关心这个事情。但是我想不止是政党关心,台湾不晓得多少的父亲、母亲、家长也都关心这个事情,甚至于在台湾的很多外国人也都关心这个事情。他们在目前有很多的补救方式,那就是大家提出自己的志愿,找机会、找老师、找场所、找教材,能够及时让我们的小朋友们、儿童以及青年人能够同样地接受、应该接受到华夏中华文化的教育。

  这样的做法,我认为是非常不应该的事情,是偏激的做法,在台湾不是多数人认同这样的做法,今天有很多事情在国外、在大陆看起来匪夷所思,但是我相信,我愿意在这里报告,大多数的人不会接受这样子的发展。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家装全流程30天攻略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