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解读:温州首家私营图书公司“乐华”关门败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30日11:46 温州新闻网

  

  作为我市民营书店的先驱者,敢吃螃蟹的朱善乐是大胆的;当事业遭受挫折的时候,勇于直面人生,敢于将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贡献出来与世人共享,朱善乐是勇敢的。“世界上最难战胜的人是自己”,一个人如果能够战胜自己,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站起来,开始新的跨越,那么他已经获得了比成功本身更宝贵的东西,那是一种凌驾于成功和失败之上的豁达胸
怀,而这种心境正是一道最美的风景。

  朱善乐,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就以三年时间陆续在苍南矾山、灵溪和平阳鳌江开出三家丽松书店。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把触觉伸向温州市区,先后在市区学院路和工人文化宫开出两家乐华书店。与此同时,他挥师北上,不仅在上海开辟了两个复旦大学出版社的经营部,还在我省金华市拓展疆土。但是,就在上周,朱善乐在书刊零售业的最后一家门店———位于市区飞霞南路朝霞大楼的乐华书店抱憾关门。

  与朱善乐面对面

  朱善乐,温州最早的民营书店老板之一,一个在我市书刊发行领域赫赫有名的书商,一个曾对书刊经营怀着无比热爱和一颗雄心的企业家,为什么最终不得不选择了放弃?带着疑惑和复杂的心情,记者敲开了朱善乐住所的大门。

  “躲进小楼成一统”

  朱善乐的住所偏安一隅,是市区一个难得的闹中取静之地。这里仿佛与世隔绝,一切的喧嚣、烦杂和尘世的纷扰都被这扇上锁的铁门挡在了外面。

  一栋三层楼房,17个房间,别无他物,目之所及皆书也。一个紧挨着一个的书架,脸贴着脸,背靠着背,直逼天花板。以各种姿态涌现的书籍,或站立,或平躺,或侧坐,或斜靠,但是它们中间的每一分子都是神经紧绷、神情严肃的,没有一本书身体放松、态度慵懒,因为它们生存的空间是那么狭窄、拥挤,没有丝毫喘息的间隙。打着包的书籍堆满了一个个房间,放不下,再一箱挨着一箱地垒上去。这些房间,人是走不进去的,有的连门也只能打开一半,朱善乐告诉记者,这些书都是乐华书店关门以后打包运回来的,他舍不得把这些书折价卖掉,当然有的书也卖不起价钱了。其它的每一个房间,四周都是一座座由书堆积起来的墙壁,房间的中间还有几个巨大的书架将整个空间分离。每一条走廊和通道边上都堆着书架或书籍,狭长得只能容一人侧身而过……当朱善乐打开一个个房间的大门,记者就看到大片大片的书籍如同滚滚巨浪排山倒海迎面扑来,顷刻间将人淹没。

  朱善乐,这个中等身材的中年商人,就将自己隐藏在这十几万册书籍中间……

  一波三折的人生:从书迷到老板

  人的记忆宛若深潭,平素波澜不兴,偶有感应的石子投来才会翻波涌浪。有朋友向记者透露,对于朱善乐,这粒石子就是书。果然,当记者和朱善乐谈论书的时候,他的话匣就一下打开了。

  书对朱善乐来说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诱惑。“小时候,我家里很穷,没有一本书,每当我看到别人家里有书的时候,就会非常羡慕,我梦想有一天我拥有很多书……”朱善乐沉浸在自己的回忆里。

  朱善乐生于1957年,父亲是当时苍南县矾山镇矾矿的职工,母亲是家庭妇女。小时候,朱善乐除了课本几乎买不到其他书籍,所以只要有一点钱,他就会把钱花在一分钱读三本的连环画上。中学时,朱善乐的父亲被打成右派,丢了工作,迫于生计,朱善乐17岁的时候就离开家乡到湖北的工程队打工,从事艰苦的井下开洞工作。繁重的体力工作几乎压弯了朱善乐的腰板,但是只要一有书读,他就会暂时忘记疲惫;微薄的工资也基本用来买书。有一次,一个工友离开了工程队,临走扔掉了一本破烂的《孙子兵法》,但是这本书被朱善乐当成了宝贝,他把这本书捡来,反复阅读,每次都能读出不同的味道来。5年之后,父亲平反,朱善乐回到了家乡,并在矾矿找到了一份工作。朱善乐在矾矿工作时,平时也跑跑采购,和当地的惟一一家书店———供销社书店有一些联系,那时他就千方百计托关系、排队去买书。由于买书的艰难和对书的饥饿,有一个念头时常会在朱善乐的脑海中闪现:我要是有一家自己的书店该多好!

  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文化市场放开,允许个体经营书店,朱善乐听到这个消息后,下定决心要开一家书店。尽管家人都反对这个想法,但是朱善乐还是向岳父和从部队复员回来的舅舅借了1200元钱,以妹妹的名字注册并开起了丽松书店,小店二十多个平方米,共有各类书籍两千多册。当时朱善乐的想法很简单———以书养书。但是由于当时精神产品严重匮乏和书店稀缺,丽松书店一炮打响,朱善乐第一年就赚了1万多元,这在当时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事业不断扩大

  第二年,朱善乐辞去了矾矿的工作,在苍南县灵溪镇开办第二家丽松书店,这家书店营业面积四十平方米,各类书籍四五千册,在当地产生了很好的影响。朱善乐大受鼓舞,紧接着在平阳县鳌江镇,第三家丽松书店诞生了。

  这三家丽松书店都由朱善乐及其家人一起经营、管理,比如在苍南县灵溪镇开业时,数百本书从一楼搬到二楼之类的杂事也都由朱善乐自己一手操办;朱善乐负责进货,两个妹妹和妻子萧清华各自负责一个书店的管理;书店里书柜陈列十分密集,基本不追求美观,追求的是实用和空间利用率等等,这也基本形成了朱善乐经营书店的特色。

  1989年,朱善乐在市区学院路开辟了自己的第四家书店,这家书店开始挂在温州图书公司名下,后来以他和妻子的名字共同命名,即“乐华书店”。当时,市区除了东南书店之外,个体私营书店十分罕见,市民们买书除了到新华书店外,也没有多少去处,乐华书店的开张方便了读者,带来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几年间,书店一再扩容,从原先的三十多个平方米扩展到后来的一百多个平方米。

  乐华书店在市区扎稳脚跟之后,朱善乐又在市区工人文化宫租了一个数百平方米的地方,开了第二家乐华书店。与此同时,朱善乐与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达成挂牌协议的经营部和发行部以及与金华日报社达成协议的一家经营部也相继开业,朱善乐依托当地文化部门、机构开办的书店不仅成功借用了这些机构的品牌,同时也省去了不少麻烦,在当时收到很好的效果,朱善乐的事业也由此达到了巅峰状态。

  书店遭遇挫折

  攀登和跨越事业顶峰的同时,朱善乐也遇到了无法克服的障碍:他无法处理好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关系。拿他的话说,“我到目前为止也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搭档。”上海离温州太远,因此上海店的管理只能交给职业经理人打理。但是朱善乐或是对他们不够放心,或是觉得他们干活不够卖力。朱善乐说,他是从小苦过来的,又干过粗活、累活,所以看店、搬书、整理之类的事在他看来就是小菜一碟,一连干上24小时都不会累,但是这些经理们就不一样了,干了一会就叫苦不迭,还常提休息、放假之类的事,让他有点看不惯。

  几年之后,他关闭了在上海和金华的书店。可是他开在温州工人文化宫的书店也遭遇到关于工人文化宫即将拆迁的传闻,朱善乐为此寝食难安,当他在市区飞霞南路朝霞大楼找到一间1000多平方米的店面之后,立即关闭了工人文化宫和学院路的两家乐华书店,集中精力经营这家店。

  朱善乐回忆说,由于当时搬迁时没有考虑到的一些细节问题逐渐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温州两家店关门之后的许多书籍他都舍不得降价处理,而是搬到这家“乐华”继续销售,书籍的陈旧影响了更新的速度;另外,这里的店面租金也是水涨船高,以至于让他无法接受,因此他在上周租赁合同到期时选择了关闭店面。

  “乐华”失误的启示

  一、家族式管理的弊端

  朱善乐对自己的认识很清醒,他认为书店经营上出现问题,极为重要的一点是家族式管理造成的。“最遗憾的一点是我总因为能力、可靠、勤快等因素对我的经理们产生怀疑,我不放心把自己的资金交给他们处理,因此造成事无巨细都要自己操心,从书店搬迁到工商的店名变更都亲自跑,以小店的经营模式去管理一个快速发展的连锁企业,是行不通的!”朱善乐还说,“作为家族式的企业,我们太看重成本,没想到成本一天天被我们节省下来的同时,业务量也一天天减少了。现在处在这个位置,要么需要冒风险,进行大改革;要么退出市场,否则越亏越大。商场如战场,守是守不住的!”

  针对乐华关门,一位业内人士也指出,对于小规模的书店来说,一夫一妻式的家族管理或许是适用的,但是当公司发展到连锁经营的规模,这样的管理模式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就如有些读者抱怨飞霞南路的乐华书店书籍陈旧,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没有销售出去的旧书进行再销售,不仅导致新书面孔减少,不吸引读者,同时也使得乐华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逐渐丧失自身优势。

  二、经营管理的漏洞

  这位业内人士还分析道,乐华一度发展得不错,但是老板没有注重对人才梯队的培养,以至于在上海、金华开店时,一旦战线拉长就出现了人才的稀缺和管理的漏洞。另外,乐华在发展壮大时没有引进连锁发展的经营理念,这些店开始有不少都挂靠在当地的文化机构名下,在没有成熟起来之前确实能够得到一些庇护,但是一旦时机成熟就应该归到乐华名下,形成合力,否则则会是一盘散沙。其次,如果朱善乐能够集中力量在一个地方开店,可能会比拉长战线要好一些,至少许多问题不会这么快就挽救不过来。

  三、忽略细节问题

  曾有报道称,上海的地铁一号线和二号线有着很大的区别,其中一点就是一号线的每一个室外出口都设立了三级台阶,要进入地铁口,必须踏上三级台阶,然后再往下进入地铁站,而二号线没有。原来,上海地处华东,地势平均仅高出海平面一点,一到雨天极易造成雨水倒灌。地铁一号线的设计及时减轻了地铁的防洪压力,而二号线就因为缺了这几级台阶,曾在雨天被大水淹没,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朱善乐介绍说,迫使乐华关门的原因之一也是他忽略了一个重要细节:飞霞南路的那间店面存在漏水现象。当时搬迁十分匆忙,大家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来一到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还流成一条水沟,淹了不少书。朱善乐原来打算先搬迁后装修,结果漏水使得装修变成不可能,后来漏水问题尽管他一再协商,还是一拖再拖,朱善乐不愿耽误开业时间,于是没有装修就先试营业了,没想到后来一天拖一天,就一直试营业下去,直到关闭。

  难怪采访中,也有不少读者向记者反映,他们对于乐华的印象,有一点就是店堂简陋,缺少装饰,和许多书店比起来,购书环境不好。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连锁书店负责人也介绍说,现在的书店竞争日益激烈,服务和环境都越来越重要。另外,他还指出乐华在选址上的失误,“飞霞南路的那个位置,车流量大,但是真正停留下来的人不多,再加上没有地方停车,所以不太适合开这样规模的书店。”

  温州书刊零售市场现状

  书刊零售市场不景气

  在温州市书刊发行业协会提供的两份调查报告中,记者看到1955年,市区书店仅新华书店、联合书店、古旧书店三家,直到1986年,东南书店开业时,市区书店也不过寥寥几家。据该协会秘书长胡晓东介绍,民营书店逐渐增多大约是从1996年前后开始的,在上世纪90年代末形成了一个高潮,尤其是蓝登等以连锁形式出现的书店对整个书刊发行零售行业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调查报告显示,2001年市区共有大大小小民营书店400多家,而在去年年底,这个数字又将近翻了一番。书店多了,读书的人多了吗?据胡晓东分析,现在的书店从小处说,受到同行挤压;从大处说,受到报纸、网络、影像以及卡拉OK等等的冲击,再加上现代人工作压力的日渐加大,空闲时间越来越少,所以读者的购书欲一再受到压制。

  温州新华书店总经理胡振霖不无感慨地告诉记者,温州的文化气氛本来就不是很浓,现在买书的基本就剩下学生了。前两年,教辅用书还算卖得好,现在竞争一激烈,学校一减负,整个温州的教辅用书市场就跟水洗过一样!

  面临危机的不止乐华一家

  去年刚刚开业的龙人教育书店现在也感觉到了生存的压力。老板蔡先生介绍说,先前他在小南门的一家书店已经关闭,现在这家也有点吃力。为了寻找出路,他甚至想与一些企业的图书馆合作,为他们进书,“或者把柜台出租,租给文具、装饰品、书画、古董之类的经销商。”蔡老板无奈地说。

  据了解,市区不少书店都处于亏损状态,有的连租金、员工工资、水电费都难以为继,甚至连书架都要赔进去。有一书商向记者算了笔账,他在市中心一家中等规模的书店,一个月的利润在3000元左右才能勉强保本,但是实际情况是一天的营业额不过一千元,去年一年他亏了50万元,今年他说把100万元亏完了就不准备再办书店。临走他还告诉记者:“现在开书店基本算是为人民服务,多开一天就多亏一天!乐华关闭是好事呢!否则,亏得更大!”

  朱善乐的心愿

  做一个为读者找书的人

  现在的朱善乐潜心收藏温州地方文献,他将自己在上海开店时不断积累下来的文献书籍整理起来,光温州名人书籍就有1万6千册,装满了40个大柜子。

  在采访中,朱善乐不断收到全国各地读者的网上来信和邮局汇款单,原来朱善乐在孔夫子等网站上都有自己的网页,读者可以在上面留言,请朱善乐为他们找书,朱善乐的住所还有两个工作人员专门负责接收这些信息,邮寄这些书籍。记者在网页上看到,留言的人不仅有国内,还有美国、新加坡等国家的读者,有些读者的留言十分诚恳,如“请问贵店是否还有《再造文明的梦———胡适传》出售,如有,请告之,在下不惜重金,感激不尽!”等等。

  朱善乐说他有过买书的艰难经历,他理解这些留言的读者,现在要做一个为读者找书的人,这样他才会感到心安和快乐。

  写到这里,记者不免想到周国平的一段话:“所谓超脱,并不是超然物外,遗世独立,而只是与自己在人世的遭遇保持一个距离。有了这个距离,也就有了一种看世界的眼光。一个人一旦省悟人生的底蕴和限度,他在这个浮华世界上就很难成为一个躇踌满志的风云人物了。不过,如果他对天下事仍有一份责任心,他在世上还是可以找到他的合适的位置的。”

  朱善乐曾对记者说,“看着这些书,摸着这些书架,我就会想到过去的创业经历。一个书店从发展到壮大,最后关闭,这其中肯定有曲折的故事,有失败的教训,我在最后准备爬楼梯的时候没有实现那一脚跨越……现在回想起过去的创业故事,我还是想流泪啊!”(温州都市报方欣慰)


 【评论】【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家装全流程30天攻略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