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标准发生变化 无私奉献不再是关键指标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02日05:17 中国青年报 | ||||||||
4月30日召开的2005年全国劳模表彰大会上,又有近3000名劳动模范获得了嘉奖。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评选中,约30名私营企业主和23名进城务工者首次进入劳模名单,而包括篮球明星姚明在内的一些文体明星也榜上有名。 私营业主和文体明星的入选引发了公众激烈地讨论:现在,什么样的人可以做“劳模”?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老一辈人的眼中,“劳模”是不计名利、无私奉献和任劳任怨的代名词。他们认为,这种“老黄牛”精神是当选“劳模”的首要标准。“当劳模太不容易了,那种付出不是常人能够想像的。”北京市二轻工业局的一名退休工人谈起自己心目中的劳模,至今仍然是一脸的佩服,“当劳模最重要是能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天天想着加班该发加班费的人哪能当劳模啊?” 提起劳模,大家谈到最多的词除了“不容易”,更多的也正是“敬佩”。“我妹妹就是个劳模,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从来就没有为自己想过。我至今都以有这样的妹妹为荣。周围的人也都乐意跟劳模住一起呢。”北京内燃机总厂的退休工人老孙说起自己的劳模妹妹时充满了自豪。 在采访中记者还发现,尽管目前全国累计有2万多人被评为国家级劳模,但是,公众能脱口说出他们名字的只有那么几个,其中被提及最多的是时传祥、王进喜、李素丽等。 尽管从小就被教导“劳动最光荣”,但是在现在不少年轻人心中,劳模已经是他们不怎么关注的人物了,甚至被等同于“老套”、“落伍”。 大学生小杨觉得,“劳模”离自己太遥远了:“现在要是有人说我是劳模,肯定是在‘骂’我。劳模这个词太‘老土’了,我觉得他们那样根本就不是现在这个年代的人。” 不能否认,与时下流行的“薪酬代表身价”的价值观相比,当年那种“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老黄牛”式的劳模精神遭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质疑。剑桥大学毕业的MBA孙女士认为,劳模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味强调付出不计算回报是不合理的,也与市场经济“等价有偿交换”的规则相违背。她认为,时代变了,劳模精神也应该有与时俱进的新内涵。 记者看到,在今年全国总工会颁布的《关于推荐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通知》中,“无私奉献”已经不再是衡量劳模的关键指标,“对事业有突出贡献”成了评选的首要标准。 “其实,劳模不是人们印象中单一的产业工人和农民。劳动的外延应该更广泛,企业家、运动员、文娱明星也都是劳动者,他们都应该有机会被选为劳模。”在媒体工作的小吴这样说。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杨伟民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前我们社会过分强调了劳模的无私奉献精神,甚至将其“神化”,这就让普通人觉得劳模离自己太遥远。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鼓励先进劳动者的制度应该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体来说,现在的标准中更应该强调的是劳动者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技能。劳模应该向普通劳动者回归,这样,才能激励公众真正向劳模学习的热情,劳模才能真正起到激励和榜样的作用。 作者:实习生 罗婷 本报记者 谢小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