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破解渤海湾黄金水道“生死之谜”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05日15:20 新华网

  新华网大连5月5日电(记者赵华)中国海上救助最近半年时间连接创造“奇迹”。5月2日凌晨,从烟台开往大连的客滚船“宝华”轮在距大连港外40海里处起火,经过4个多小时的营救,745名旅客和船员毫发无损。此前,2004年11月16日,从烟台开往大连的客滚船“辽海”号在距大连港外5海里处起火,340名旅客和船员全部获救。

  值得回味的是,就在这一航道上,1999年曾发生过震惊世界的“11·24”海难,从烟
台开往大连的客滚船“大舜号”在烟台附近失事,船上共有304人,282人遇难,只有22人生还。

  “大舜号”并不是唯一的悲剧性事件。从山东半岛至辽东半岛的航线因运输繁忙被誉为渤海湾“黄金水道”,同时,这一水道因近年来海上事故频发又被称为“中国百慕大”。在“大舜号”事故发生前,已有“鲁渤渡2”轮7人失踪、“大华”轮2名旅客死亡、“盛鲁轮”1人死亡1人失踪的事故记录。

  大连海事大学交通工程与物流学院副院长、专门从事海上安全研究的朱玉柱副教授指出,仅从1997年至2003年,渤海湾就发生8起重特大事故,其中5艘客滚船沉没,造成321人死亡、13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数亿元。

  从“大舜号”到“辽海轮”和“宝华轮”,中国海上搜救能力有了显著提高。辽宁海上搜救中心副主任、辽宁海事局局长王金付说:“国家对海上搜救的投入、应急反应机制的不断完善和经验丰富的专家参与决策,是最近几次成功救助的关键。”

  在“宝华”轮的救助中,中国交通部部长张春贤亲临中国搜救中心值班室指挥营救工作。近两年,中国改革救捞体制,投巨资大力提高海上搜救能力,在北海、东海和南海形成由救助飞机、各类救助船舶以及陆地上的18支救助突击小分队组成的海陆空立体救助体系,并在海事部门配备了先进的通讯设备。

  不断完善的应急反应机制为海上搜救奠定了成功的基础。目前,从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到各级海上搜救机构都建立了水上险情应急反应机制,制定了险情应急反应预案。

  一些专家指出,渤海湾黄金水道事故频发,与其说是“天灾”,不如说是“人祸”。国家权威部门对“11·24”海难的事故认定为“是一起在恶劣的海况和气象条件下,由于决策失误,操纵不当,烟大公司及其上级主管单位在安全生产管理上存在着严重问题而导致的重大责任事故。”

  近年来,为减少类似的决策失误和操作不当,交通部海事局采取了一系列硬性措施,强化安全管理力度。如对超过33年的客滚船实施强制报废制度;严禁二手船进入渤海湾客滚运输市场;渤海湾客滚船上的船长在具备各种安全技能证书的基础上,还必须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等等。

  尽管如此,汽车超重、装载不规范、有效绑扎不理想、易燃易爆物品查堵难等因素仍在威胁着渤海湾海上安全。同时,中国海上搜救能力仍有待加强。朱玉柱副教授认为,渤海湾水域搜救能力仍存在缺陷。如不同类型船只通信不畅,非专业力量救助手段落后,救助船舶的航速较低,救助指挥协调的时效性、海上专业救助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完)(责任编辑:姚笛)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快乐五一
快乐五一放松心情
母 亲 节
温馨祝福送给母亲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