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南方都市报:反歧视必须从政府层面做起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06日16:40 南方都市报

  作者:林达

  中国一向少有歧视诉讼,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歧视,而是民众一向对歧视熟视无睹。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最近教育部修改了《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废除了“在校大学生不准结婚”的规定。在此之前,没有听说过有一个法律系的教师告诉学生,你们的婚姻权利被侵犯;也没有一个法律系的大学生因受到婚姻歧视而提起诉讼,争取自己最基本的公民权利。
这些教师和学生是今天和将来的法律专家,他们在歧视面前如此反应,可以推断出普通民众的歧视意识是多么淡薄。

  回顾历史,我们生活中遇到的歧视实在太多。国家法令对城乡间的区别对待是最寻常的,曾有几十年我们不容许农民进城谋生,同样是公民,城里人下乡是“光荣之举”,农民进城就是“盲流”,警察有权逮捕他们,遣送回乡。城市居民拥有城市户口的一切特权,农民没有任何这些权利。即使在今天,歧视仍然普遍存在,例如高等教育的入学录取分数线向学习条件强势的大城市尤其是北京、上海倾斜,这是对农村学生、边远地区学生的歧视。

  那么,究竟什么是歧视呢?公民应该享有平等的公民权利,歧视就是权利上的区别对待。但并不是所有的区别对待都是法律意义上的歧视。从法律意义上判定歧视,并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简单。

  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歧视之一,大概就是南方诸州的种族歧视了。作为一个法治国家,美国为什么容许种族歧视长期存在,拿它没辙呢?这是因为这几个南方州当时钻了一个“平等”的空子。美国的《独立宣言》曾经表达了这样一个理念,就是两个民族假如不能很好地相处的话,他们可以“平等并且分离”地各过各的日子,以此引出了美国独立的依据。

  于是,当时美国南方的白人就提出,他们和黑人属于不同的种族,他们可以“平等并且分离”地生活。因此,南方种族隔离的一些法案在规定南方黑人不能使用白人的公共设施的同时,也会规定白人不准使用黑人的公共设施,以示“平等”和“并非歧视”。直到上世纪60年代,美国最高法院从“教育隔离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切入,才打破了这个“表面平等,事实不平等”的法律圈套。

  还有就是雇主雇工,从原则上来说,雇主有权制定一些要求,有雇和不雇的权利。一般来说,要张三不要李四,并不构成歧视。因此,什么样的区别对待构成法律意义上的歧视和公民权利的区别对待,还是需要制定一系列法规来界定。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民权法出台后,规定了对种族、肤色、原籍国不得歧视,雇工对年龄、性别、残疾等不得歧视。这就是说,在卖房租房时,你对房客可以有一定的要求,但不能说不要黑人;雇主不可以刊登招工广告要求“35岁以下”,这涉及年龄歧视。

  人们的歧视观念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而反歧视却是达到一定文明水平之后的理智反省。比如:一个被黑人数次抢劫的人会很自然地认为黑人就有犯罪倾向;一个屡屡看到穷人口出脏话、打架斗殴的人会很自然地认为穷人都是野蛮的;而一个被富人欺负的人也会很自然地认为为富不仁是普遍规律。

  美国人通过长期的学校教育才形成了文明、理智地对待歧视的态度,就是不以一个人的肤色、种族、贫富、地域和宗教等来判断他,而是以他本人的表现来判断他,同时不把一个或几个人的表现扩大为对整个种族、群体的判断。这样的教育在美国作用非常明显。但是,这种教育需要长期努力,需要持续不断地做下去。而在此之前,首先是政府法令不能使歧视合法化,反歧视必须从政府层面做起。

  我们国家曾经在法律上剥夺了富人的整个公民权,剥夺了农民的部分公民权。民众必须看到,假如富人权利可以被剥夺,农民的权利也就保不住,农民的权利可以合法侵犯,城里人的权利也岌岌可危。因为,只要有一个歧视法令存在,就是认可了歧视是合法的。那么,下一个歧视法令只是变换一个歧视目标而已,每个人都有可能被合法歧视。 (作者系知名旅美作家)


 【评论】【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家装全流程30天攻略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