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人生拐点(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07日09:56 温州都市报
  通讯员陈建国
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人生拐点(组图)
  图为部分温州知青日前重返30多年前工作过的农垦场,在旧的营房前的合影。
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人生拐点(组图)
图为当年知青在建设兵团工作时的留影。

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人生拐点(组图)
本文作者保存至今的当年建设兵团探亲时的通行证。

  亲历者系列之四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温州一批批高初中毕业生响应党的号召,纷纷到边疆、农村插队落户。1971年10月、11月两批奔赴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温州知青,则给温州的“上山下乡”运动画上了句号。日前,浙江建设兵团的部分知青重返当年生活、工作过的地方,对嘉兴进行了故地重游。

  浙江兵团惹人羡慕

  “文革”时期,各部门、各单位的“革委会”对“上山下乡”运动当作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那时,一个多子女的家庭如果没有强硬的社会背景或者十分充足的理由,其必定有一子女要去下乡或支边。当时有人曾试图进行抵触,没多久却被告知其户籍关系已被内迁到边疆。在那个时候,城市居民一旦丧失了户粮名额便成为黑户,是很难在城里生活的。

  1971年10月,笔者在温四中读了两年书就算初中毕业了,和许多同龄人一样,面临着择业的困惑。那时候,全民集体单位严格控制招工指标,进工厂大门的希望十分渺茫。除非父母亲退休可以由子女顶替,这样,只剩下下乡支边一条路。

  那段时间,民间传言,支边去黑龙江大兴安岭生活很艰苦,而且天气又差,温州人身体适应不了,不少人因此生病。就在这个时候,才组建一年的浙江生产建设兵团派人来温招兵,消息传出,不少温州知青纷纷报名参加。

  得到消息后,笔者和母亲去市区打铁巷招待所找接兵领导时,看见院子里围了不少人,他们都是来打听有关兵团情况的。接兵的年轻军官待人和气又不失军人威严,他简单介绍了兵团生活工作情况,希望家长能够支持子女到兵团去,在部队这个革命大熔炉里锻炼成长。一番话说得在场的人心里暖烘烘的。大家一致觉得浙江兵团离家近,有什么困难有个照应,而且兵团属部队编制,生活有保障,再则部队劳保福利好,生病吃药不用自己掏钱。

  在笔者将去浙江兵团的前几天,不少邻居还买了礼物给我送行,一个邻居还很羡慕地说,她几个外甥都去了黑龙江支边,想去浙江兵团是不是得通过关系找后门?

  诗情画意 好景不长

  1971年10月8日早晨,十多辆载着数百名温州知青的长途汽车缓缓驶离市区人民广场,送行的人群顿时骚动起来,一些亲人还跟着汽车一路小跑,嘴里反复说着那几句道别话。看到这个情景,和笔者同车的一些女知青便躲在车厢里悄悄抹起了眼泪。

  经过一路的颠簸,将近傍晚时分我们才到了金华,从金华转火车到杭州后,再坐汽车到安吉县。到了目的地,大家才知道兵团的驻地原来是位于浙皖边界天目山麓的一个劳改农场。带队领导把男女知青分成几个班,一间平屋和临时用竹排搭建的床铺便是大家的栖身之处了。

  开始几天,由先来的老知青组织大家学习,内容是读报刊社论,畅谈“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再教育”的重要性和个人体会。

  学习几天后,接下来便是出工干活。每天匆匆吃过早饭后,整齐列队等候命令,带队领导给我们每人分一个背篓,大家分散到附近的茶园里采摘茶叶。由于没有定额指标,干活便成了玩活,毕竟我们都是些刚离开校园的十六七岁的学生,仍脱不了稚气,有些人竟然在半人高的茶树丛中玩起了捉迷藏。

  那时,兵团实行供给制,开饭时,几大桶米饭、几大盆青菜摆放在一个大礼堂里,任凭大家自盛自吃,不够再添。

  虽然生活单调,但让大家觉得兴奋的是周围优美的风景。清晨,太阳从山谷升起,朝霞映红了山村,鸟雀啁啾,花草飘香,山坡上散布着一行行高大的栗子树和一片片葱绿的茶园,如同一幅幅鲜亮的水彩画。真是“人在山上走,宛如画中行”。

  可惜好景不长,半个月后,兵团突然接到上级通知,要把我们调往嘉兴种植水稻。

  兵团是我们的熔炉

  确切地说,我们工作的地方是位于浙江嘉兴和桐乡两县交界运河边的一个劳改农场,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一团。我们来之前,劳改农场的在押犯人都被押送到省内其他监狱去了。

  兵团有些连队的营房就是以前关押犯人的地方,营房四周是高大的围墙加铁丝网,围墙边还立着岗楼,听说以前有荷枪实弹的士兵在上面放哨。

  我们在农场的主要工作就是种水稻,不过各连队也都搞了一些自己的副业,如养牛、养猪、养鸡,种些蔬菜水果。可谓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那时我们年轻气盛,虽然干的都是一些重体力的农活,但是很少有人会喊累。当时兵团连级以上干部大都是部队现役军人,受其影响,我们身上也逐渐体现出吃苦耐劳的军人传统精神。尤其是春播秋收的农忙时节,大家常常是天还没亮就起床,直至日落西山仍在地里干活。

  农事图的是节气,在某个节气到来之前,必须要抢收抢种,错过了时间,粮食就会减产甚至于颗粒无收。春播时,知青们卷起裤腿,顶着刺骨的寒风下水田插秧,一不小心还会被田里的蚂蝗叮咬得鲜血淋淋。一些女知青吓得都不敢下田,有的甚至想出了用塑料布裹住双腿的点子。

  夏天,我们头顶烈日挥汗如雨,一天在田里干十多个小时的活。有时收工回来,整个身子像散了架的疲惫,一躺在床上就再也不想起来了。一个人心中如果没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很难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生活下去。

  经过一段时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家从一无所知的学生锻炼成一名经验丰富的地道农民,学会了播种、插秧、施肥、犁田、养牛、种菜……双手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看着用自己辛劳的汗水浇灌出杭嘉湖平原那一方肥沃的田野,理解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我们柔弱的肩膀承载着重任。

  那时知青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只要吃饱穿暖便满足了。兵团战士第一年的月工资是21元,每个月除了日常伙食费还略有积蓄。一到休息日,便邀上三五好友,坐船到嘉兴县城或步行至附近的一些小镇游玩,一天下来,花费一般不超过10元钱。连队也经常给兵团战士放电影,傍晚的时候会在晒谷场上拉起幕布,放的都是一些政治色彩很浓的老片。

  此外,连队也经常举办文娱活动,比如乒乓球、跳绳、拔河等等,有时候还挑选几名长得漂亮的女知青上台给大家表演节目。

  笔者所在的连队战士来自杭州、舟山、黄岩、萧山、温州等地,闲暇时,大家还聚在一起海吹自己家乡好。尤其是杭州知青,爱摆出一副老大哥的架子,说西湖如何美丽,夸龙井茶叶如何有名气。每每这时,温州知青也不甘示弱,就把江心屿搬出来吹,说江心屿后面有一种鱼叫“子鲚”,这可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稀奇鱼类,味美肉嫩,这在别的地方是根本看不到的。这时,杭州知青不服输地说:“温州有啥了不起,连火车都没有!”就在这时,有人轻轻哼起了思乡的歌曲,很多人附和着唱,歌声将大家的思绪带到家乡亲人的身边……

  兵团改制,往事成为历史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浙江生产建设兵团这种非军非民的建制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接上级命令,兵团里的军人干部全部返回各自部队。三师十一团也顺理成章地成了地方农场,归属国家农垦部管辖。而在这时,社会开始重新评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认为“上山下乡”是“文革”运动的产物,应该彻底予以推翻。

  这时候,全国各地也都相继出台了下乡知青可以返城顶职的“红头”文件,一股知青返城热由此开始。在浙江兵团务农的知青也纷纷通过各种渠道和理由回到自己的家乡。不到几年,嘉兴兵团的500多名温州知青已所剩无几。日前,笔者特地和现在嘉兴市一司法部门工作的战友通电话时了解到,现在仍留在嘉兴的温州知青不超过10人。这些人有的是由于当时没有父母亲退休顶职的条件,有的则是出于其他原因而留在了农场。兵团解散后,农场领导便对留下的知青作了妥善安排,有的进了当地机关,有的进了工厂。现在,他们大多居住在嘉兴市区,成了地道的嘉兴人。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快乐五一
快乐五一放松心情
母 亲 节
温馨祝福送给母亲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