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际关系疏远 专家呼吁传统互助精神回归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08日12:02 环球时报 | ||||||||
[新加坡]肖静文“过去,邻里关系可好了,哪家遇到麻烦,全村人都来帮。”老张站在自家的田头,诉说着过去乡亲之间的感情如何好,感慨着如今关系的疏远。老张说,他们村子只有不到20户人家,最近几年来,很多人家之间常会因为一些小事闹矛盾。老张所说的农村村民关系的改变,已成为中国农村的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正在影响着中国农村社会的变革。一位姓冯的村委会主任说:“上头的一些专家总抱怨我们这些村干部无能,那是因为他们并不真正了解今天村民之间的关系。现在村民考虑更多的是他们自己的利益。
中国农村自上世纪80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生产队几乎全部解散,农民则处于一种“无组织”状态。而这种状态恰恰就减少了村民交流的机会。 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邓大才(音)指出,村民关系没有以前融洽了,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交流渠道减少了。小农分散经营替代集体经营,村民之间交流机会自然减少;二是交流时间缩短了。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村民之间,特别是务工与务农者之间能够交流的时间少之又少;三是交流的平台流失了。现在需要农民集体参与的社区政治、文化活动很少,村民之间的合作活动也比过去大为减少,如现在不用合作抵御自然灾害,不需合作进行农业生产,这无形中缩小了农民交流的平台;四是缺乏交流缘由。村民之间交流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是寻求相互支持,但现在农村生产、生活的很多环节都已实现社会化,即使没有他人帮助,农民也能正常生产和生活。邓大才认为,村民关系的疏远对农村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不仅影响农村和谐社区的建设和农村合作行为的开展,还会影响农村政治民主的建设及农村传统互助、博爱精神的传承。(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