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专题 > 正文

厦门六勇士骑车重走滇缅路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08日15:14 厦门日报
厦门六勇士骑车重走滇缅路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

六勇士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2005年1月20日到4月10日,怀着对一段历史深深的敬意,6个年青人从厦门出发,经昆明骑自行车重走滇缅公路,他们用镜头追问历史,追寻凝聚在这条道路上的民族魂魄。走进历史,他们被勇士的故事感动,走出历史,他们其实也是勇士。左起:江兵 、赖永顺、张文清、宋歌、孟向东、赖恩典

    一个特殊的年份

  1938年9月29日至30日凌晨,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国家领导人在德国慕尼黑签订了一项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史称《慕尼黑协定》。尽管人们习惯性地将1939年德军闪击波兰当作二战的开端,但人们同样可以肯定的是,1938年秋天的这一纸协议,英法的软弱助长了希特勒的嚣张,凭着这一纸协议,整个欧洲登上了开往战争的列车!

  1938年8月底,经过20万人的艰苦努力,滇缅公路终于通车了。当第一批6000吨国际援华军用物资,从缅甸,沿滇缅公路,运入中国的时候,世界惊呆了。我们无法用量化的标准衡量这条路在中国抗战史上的作用,但我们知道,有很长一段时间,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一起成为抗战期间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惟一管道,我们也知道,如果没有中国军民的顽强抗争,中国战场上的200万日军必将涌向中东、涌向苏联……

  1938年5月10日,日军的铁蹄从五通踏上了厦门的土地,从这一刻起,厦门军民的抗战成为中国抗日洪流中一朵动人的浪花,从这一刻起,厦门人的命运与全中国乃至全人类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一群厦门人骑自行车前往云南,重寻那段渐渐被荒草淹没的滇缅公路,在纪念胜利的日子里,厦门人的视野不再狭隘,用全球视野审视抗日战争,我们发现,厦门人的命运与全人类的命运其实早已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我们发现,1938,是个特殊的年份。

  5月8日,欧洲战场胜利日,5月9日,苏联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从今天起,本报将连续推出三个纪念特刊,抓住1938年这个特殊的时间坐标,从厦门、中国、世界三个层面展现发生在60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斗争史,追问人类苦难的原由,追寻人类的普世价值,追索厦门在历史时空中的坐标。 (明明)

  独家披露鲜为人知的抗战史

  人们无法想象,没有滇缅公路,中国抗战的历史将会如何书写。

  从1937年12月到1938年8月,20多万中国民工,绝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孩子,在滇西高原用最原始的工具,敲碎石、挖土方,硬是在短短的9个月中筑成了一条1000多公里的生命线,成为在日军重重封锁下中国惟一获得盟国支援的通道。在西方人的眼中,这是一条“用手指抠出来的公路”,是“中国第二个像万里长城一样的奇迹”。

  今年是抗战胜利六十周年,我国著名的残疾人旅行者孟向东和他的5名战友从厦门出发,踏上了重走滇缅路的艰苦行程。他们于1月20日至4月10日,用了近3个月的时间,骑自行车沿着1000多公里的滇缅公路旧址行进,重走当年路,重寻当年事,揭开了那段鲜为人知的抗战史。他们还拍摄一部纪录片将这段尘封的历史告诉世人。

  孟向东是我国著名的残疾人旅行者,因患小儿麻痹后遗症右腿残疾,但他曾凭借顽强的毅力单车环行中国,行程12万公里,沿途记录了140万多字的旅行日记,成书《独腿单骑闯中国》。和孟向东结伴同行的是江兵、赖恩典、宋歌、张文清、赖永顺。在路上,他们采访了大量的当年抗战见证人,面对这些民族的脊梁,民族的英雄,倾听老人们讲述当年那段历史,他们一次次被感动。

  任何人,任何民族,如若遗忘历史,便是将一切归零,又怎能超越现在,走向未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首歌无时无刻不激励着我们前进,如何能让我们都归零?现在,就让我们回眸历史,咀嚼品味过去。 (唐逸豪)

  滇缅公路

  1938年8月底,经过20万人的艰苦努力,滇缅公路终于通车了。当第一批6000吨国际援华军用物资,从缅甸,沿滇缅公路,运入中国的时候,世界惊呆了。“像是一个梦突然变成了现实。”当时的一位外国记者感慨地说。有资料记载,通车的消息传到美国,罗斯福总统不相信是真的,急忙指示驻华大使詹森前往查实。这位大使在向总统汇报和发表的谈话中这样惊叹:“滇缅公路工程浩大,全赖沿途人民的艰辛耐劳精神,这种精神是全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的。”美国报纸更把滇缅公路与巴拿马运河工程相媲美。

  南洋机工

  在云南昆明西山公园,有一座高达12米的“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碑文上写道:三千余南洋机工,“以自己的生命、鲜血和汗水,在华侨爱国史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也在中国抗日战争史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据陈嘉庚先生回忆:“有一修理机工在南洋10余年,每月收入新币 200余元,自甘牺牲,并招同伴10余人,并自带其机器设备前往祖国”。“槟城槟榔摩汽车修理厂的一位师傅,还带着两位徒弟一道回国”。由于对机工年龄(40岁以下20岁以上)身体素质要求较严,一些不符合条件的青年甚至想尽办法,蒙混过关,如虚报岁数,小的报大,大的报小。机工要求男性,有的女青年就干脆学花木兰来个“女扮男装”。

  手铐命令

  面对蒋介石的“通令”,时任云南省长的龙云把烟枪一丢,两眼一瞪,说:“太小看我云南了,要什么1年﹖顶多4个月,4个月修通。”龙陵县长王锡光收到省政府令。军情紧急,封套上赫然贴着一根鸡毛。另还有一个木盒,打开一看,里面竟是一副闪着寒光的手铐。省政府令:分配该县路段,务必在期限内完成。逾期未完成者,县长自带手铐,来昆受处。 □ 总策划 李泉佃 谭邦君 吴金华 颜智强

  相关专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端 午 节
快乐端午精彩图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