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金碑,为什么建在四川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09日04:20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入川70周年。红军长征在四川,是整个长征史诗中的光辉篇章。为弘扬长征精神,重现那段不可忘却的历史,本报派出采访组,踏寻当年红军长征入川的重点路段,为您献上这组将持续一月的行走式报道。今日开篇,叙述的是红军长征在四川的概况,明日,请随我们的记者行走川黔交界处,寻找“毛泽东入川的第一个脚印”。

  每每晨晖,或者夕照,红军长征纪念碑园主碑流金溢彩,光芒四射。

  眼前所见并非神话。

  2005年“五一”黄金周,四川松潘县川主寺镇元宝山。红军长征纪念碑园背倚雪山远景,前瞻草地白云,主碑、大型花岗石群雕、陈列室组成的风景,向幸福的游人们舒展着一幅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气势恢宏画卷。

  这座碑被誉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念总碑”。红军长征纪念碑园由中共中央决定兴建,占地19.27万平方米,1988年4月动工,1990年8月25日落成,邓小平亲笔题名。主碑耸立于3100米元宝山顶,高41.3米,三角立柱体,象征三大主力红军,一位红军战士铜像双手高举,左手执鲜花,右手持步枪,成“V”字形,欢呼胜利。1440块红色花岗石精雕细刻组合成九组大型群雕,分别为开路先锋、勇往直前、团结北上、山间小憩、草地情深、征途葬礼、前仆后继、回顾思考、英灵会聚。它们气势宏大,规模空前,栩栩如生。

  用心拜谒碑园,可以感觉那些“活在”碑内的红军。

  那些碑内的红军,无疑是民族的根,他们同时“活在”长征沿途11个省1300余处大大小小的纪念碑、纪念亭、烈士墓等纪念建筑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红军长征纪念总碑,显然不同于纪念红军长征某一事件或某一战斗的纪念建筑,它不在红军长征出发地的江西瑞金,不在红军长征胜利会师地甘肃会宁,也不在革命圣地陕西延安,而选择了四川。

  万千目光聚焦在四川西北———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自有原因。———红军长征被誉为地球上的红飘带,行程二万五千里,其中一万五千里在四川,历时一年零八个月,途经近70个县,是经过的11个省中,自然环境最险恶、敌我战斗最惨烈、党内斗争最激烈的省份,留下了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越大草地等辉煌史诗。

  尤有说服力的是,1935年5月至1936年8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先后从这里翻越雪山,跨越草地,最终“确立北上方针,奔赴抗日前线”。

  四川日报采访组在蓝天白云下,打开一份《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发现,就是在地图的行军标示上,此间也是一个清晰的转折。

  不仅如此,就连“长征”二字,也是在四川第一次提出。之先,红军用的是远征、西征、转移等词语。1935年5月20日,红军来到四川冕宁后,朱德总司令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国万里长征,解放弱小民族。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其中首次出现“长征”字眼。

  四川在长征中的独特地位,理应通过“金碑”的落成彰显出来:

  ———遵义会议最初确立的方向是“在成都西南或西北建立苏区根据地”,进而赤化全川。红军长征在四川,逐渐形成与完善“北上方针”,最后置身抗日前线。1935年9月10日凌晨,中央率部分红军离开四川,就发布了《中央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

  ——红四方面军1932年入川,建立了总面积4.2万平方公里,人口500万,有23个县市苏维埃政权的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先后与红一、二方面军两次会师,是长征中第一支翻越雪山的部队,三过雪山,三过草地,最是艰辛。

  ———曾是中共一大代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张国焘,在马尔康以西60公里的脚木足,另立中央,使红军长征在四川更具斗争、曲折与复杂色彩。红四方面军在雅安百丈关进行了红军在四川的最大一次战役,8万人锐减至4万人。

  ———红军在四川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地方工作,成立了中共川陕、川康、大金、四川等四个省委,还进行了民族政策的初步探索与实践,进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大胆尝试,在大小金川、康区北部成立了两个省级少数民族革命政权。

  …… ……

  红军长征与四川血肉相连,鱼水难分,数字即是明证:红一、二、四方面军10多万人,先后在四川一年零八个月,每天食用的粮食便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四川,能不忆长征?长征,最忆四川红!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快乐五一
快乐五一放松心情
母 亲 节
温馨祝福送给母亲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