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警惕农村"薄养厚葬"现象成为社会不和谐音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09日15:41 新华网

  新华网太原5月9日电(记者王永霞)近几年来,随着农村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大,其生活状况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记者近日在山西一些村庄采访时发现,对老人薄养厚葬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且呈盛行之势,这不仅加剧了老人们生活的困难程度,造成的不良影响也会波及到后代人,成为社会不和谐的音符。

  在临猗县猗氏镇的一个小村庄里,记者听到这样一件事情:村里有位老婆婆,为了照
料家,照顾唯一的儿子,她从20岁开始守寡,直到80多岁,承受了别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和困难。儿子娶妻后,她又照顾儿媳、孙子、孙媳妇、以至于照顾到了重孙子。可是,老人并没有享受到儿孙满堂的幸福,她每天在干完活后,只能自己躲到破旧的小屋子里感受孤独和寂寞。直到有一天,他们发现老人已经躺在床上去世了。之后,为了显示“孝心”,子孙们把老人的葬礼办得很是体面和热闹。村里其他老人虽对此事有看法,却也没有办法。

  随后,记者在其他乡村采访时也发现了许多类似的情形。不少老年人病了,儿女们不管不问,不给老人及时治疗,而是把钱准备在安葬上,想把丧事搞得热闹一些。有的甚至对老人虐待毒打,盐湖区陶村乡有位82岁的老太太,3个月被儿子毒打4次,遍体鳞伤,村委会领导和村民们进行过多次调解,却也没有任何效果。上郭乡一位老人,虽说有四个儿子,他却独自住在一小院中,儿子儿媳不理睬他,老人死后两天才被人发现。

  针对此类现象,记者走访了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副教授辛志勇。他认为这属于农村道德建设范畴的问题。通过薄养厚葬这个视角,折射出农村道德建设水平正在下降。从这些忤逆之人的心理来分析,他们肯定认为厚葬是一次性的,可以做给别人看,但是厚养却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成本较大而不愿意付出。

  辛志勇教授建议,政府应该更多地从农村道德建设的角度着想,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进行改善。目前,农村传统道德教育氛围很淡薄,相关的教育机构越来越少,农村管理规范化也越来越弱。即便是儿女不孝敬老人,也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约束。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孝敬父母是家庭和谐的基础,只有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和谐家庭,社会才能成为和谐的社会。(完)(责任编辑:林杉)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夏日风情
夏日风情精彩图铃
母 亲 节
温馨祝福送给母亲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