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快评:嫩拳打老母,谁之过?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09日17:37 金羊网-羊城晚报 | ||||||||
李隼 昨天是“母亲节”,但近日媒体上报道的少年不孝的极端例子,却让人心惊。十几岁的少年,为了满足玩电脑游戏等无理要求,或发泄自己的无聊情绪,动辄对母亲、外婆等家中长辈饱以老拳,以至于在家中成了无人敢管的混世小魔王。
对于少年暴力,我们似乎已经见怪不怪,可把暴力施行的对象,放在了辛苦养育着自己的合法监护人身上,无论如何,是任何善良的普通人都难以接受的。谁该为此负责?———当然是教育。 首先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失败在类似的案例中可见一斑。当少年狂殴亲人的时候,我们的学校美德教育中有关爱心培育、感恩心态的养成、尊重他人权利的意识教育等等德育目标,相形之下,愈发尴尬不已。很显然,学校德育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德育手段失效了,这不得不引起反思。我们的德育手段为什么缺乏把这些孩子从暴力倾向中争取过来的力量?为什么只有无奈地看着他们一次又一次成为了诸如暴力网络游戏、暴力文艺作品等精神垃圾的俘虏,为什么任由他们肆意在自己并不成熟的心灵中播下向恶的种子?无疑,学校德育要“贴近教育者,并切实产生影响”,是个值得好好研究的大课题。如何做到春风化雨、确有成效,德育工作者们还须下足功夫,不断探索,充分发挥对未成年人道德塑造的主渠道作用。 其次是家庭教育,成为这种少年家庭暴力的施虐对象,父母等长辈恐怕自己就难辞其咎。常说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早面对的教师,他们对孩子良好习惯养成乃至优质品德的培育,是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的。从实践中看,不良少年的恶行,多数跟家庭教育的无力甚至缺位有关。一个有责任感的父亲或母亲,是对孩子的恶行防微杜渐的最有效保证。当我们看到孩子成长以后的“道德负债”已经积重难返的时候,后悔莫及,也往往于事无补。父母们,多想想你们天真纯洁的孩子吧,何妨留出一点时间,与孩子们分享,让孩子时刻感受到你们的温情与关爱,最好的品德老师常常是父母心底的期许和鼓励。 还有社会教育(包括社区教育)。想当年,“孟母三迁”所担忧的更多是社会环境对孩子品德培养的负作用。现在,我们期待社区综合力量能够在孩子的道德教育中发挥自己的积极影响。在孩子小的时候,一个充满着尊重、宽容的和谐社会环境,对孩子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在孩子走了歪路的时候,社会综合治理的有力手段会有效及时地遏止不良势头,在一些个案中,街道社工、社区民警甚至工读学校的介入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当学校德育全然失效,以及父母威信荡然无存的情况下,社会教育就成了最后的阵地。 综合起来,建立家庭———学校———社会(社区)三合一的德育网络,贯彻三合一教育的精神,对于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是个老话题,却有必要也有可能常说常新。 (晓航/编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