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入川的第一个脚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0日04:48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 ||||||||
步履匆匆。寻觅毛泽东入川第一个脚印。2005年4月26日中午12时,四川日报采访组甫入现代城市风貌的泸州,古老的钟楼正奏响悠扬的乐曲。 第一站到古蔺县。马不停蹄。 车出四川,经习水县磨刀溪入贵州万仞雄山。
由红军当年反复飞渡的二郎滩,跨越茅台、郎酒对峙的美酒河———赤水河。 渡越古蔺河,沿毛泽东入川线路徒步十里山路苦苦探寻。 …… …… 寻觅毛泽东入川第一个脚印,意义何在? 一般人似乎更明白四渡赤水的意义。遵义会议后,毛泽东亲自指挥的这场战役,四出奇兵,让3万红军基本摆脱了国民党30万重兵的围追堵截。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正是红军长征的整体拐点,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从此取得了战略转移中的战略主动权。 四渡赤水历时72天,在四川古蔺就达54天。毛泽东甚至认为解放战争中著名的三大战役“不算什么”,四渡赤水才是他军事上的“得意之笔”。一渡赤水后,毛泽东踏上四川的虽是一小步,但却是中国革命迈出的一大步。解读长征,可以这样表述:没有长征中的四川进程,就没有长征的胜利。 我们萌生了精确锁定毛泽东长征入川第一步的想法,最好还能在一平方米之内。 几乎所有的文献对此都语焉不详。 四川日报采访组长途驱车,前往一些研究文章详细指出的“孙家坝”。一一寻访乡民,一连串疑点推翻了看法:孙家坝是在古蔺河边,河对面是毛泽东渡河的凤龙塘,河背后的高山有毛泽东翻越的山坳王坝祠,高山的背面也是四川…… 翻阅地图,毛泽东一渡赤水后,经过了一段贵州的山水,才进入四川。2005年4月27日下午,采访组决定由印证到考证,翻越眼前的高山,直抵贵州境内,真正找到并重走毛泽东入川第一步。 渡河。穿越村庄。翻过山坳口。步履渐渐沉重。古蔺县永乐中学初三·四班的王敏、王代先,家住川黔交界的岩桑沟深处,放学后与记者路遇,两位小女孩主动担任起方言“翻译”。 毛泽东通过川黔交界岩桑沟的一座小石桥进入四川。远远看见第一座小石桥,名德福桥,桥碑记载修于解放后。继续走,看见第二座小石桥,桥碑在贵州境内,名石麟桥,建于1962年。失望之余,遍访当地老人,偶然寻访到古蔺县永乐镇得富村5组70岁的江珍安,才得知毛泽东当年走过的,竟是她父亲江代世修的一座小石桥,位于石麟桥下方20余米处,早被山洪冲毁。 江珍安利索地走到沟边一棵松树附近,扒开草丛,用手指指:“桥墩都还在呢!”石桥一边连贵州习水县醒民镇永艾村,一边接四川古蔺县永乐镇得富村。 毛泽东入川第一步历史已记录时间:1935年1月29日。 其实,毛泽东这一步,整整迟了8年。1927年,毛泽东就曾接到中共中央指派,“奉命到四川”,在重庆建立中共四川临时省委,担任四川省委书记。然而,毛泽东却没有来到四川,他在对湖南进行32天的农民运动考察后认为,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是充分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区,于是说服陈独秀改派他到湖南。 毛泽东终于还是来了四川。如果把四渡赤水整体看作毛泽东入川第一步,那么,毛泽东“这一步”的艰难与艰辛,还有一个注解:当时在古蔺白沙乡,今天的叙永县双沙镇,毛泽东痛失爱女“王秀英”。 采访组冒着危险,驱车险窄的机耕道,往返于坡度达四五十度的大山,寻访到86岁的周强珍。1935年2月16日,贺子珍在白沙乡场吕福和家生下一个女婴,送给周强珍的外婆张二婆寄养,听说孩子爸爸姓王,张二婆给孩子取名“王秀英”,周强珍每天背着娃娃四处讨奶吃,眼看3个月时,孩子头顶生了3个毒疮不幸病死。 孩子埋葬的地方,已在“大跃进”中垦为田地,现有一块倾斜的大石表明方位。 周强珍激动地嚅动着嘴唇,“翻译”过来才听明白: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她才知道,当年她背上的“王秀英”,其实姓毛。 本报记者罗继飞伍松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