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南国时评:择校背后是义务教育虚无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0日07:37 新桂网

  新桂网

  上海市教委强调初中、小学和幼儿园一律不得举行或变相举行与入学挂钩的选拔考试或测试。新政策并没有让家长吃下“定心丸”。大多数家长依旧抱着“名校才有质量保证”的心态,小学升初中的择校之战,也依旧激烈。同时记者对北京也发出了“电脑派位”全线崩溃的疑问。今年开春以来,北京“小升初”竞拼骤然升温(据《中国青年报》5月9日报道
)。

  尽管在教育部门的强调下,“就近”和“免试”还是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的两大关键词,但是为什么家长的担心还是如影相随呢?因为择校问题的实质就是择业。教育具有累积的效果,中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此时的失败就预示着在竞争中输在了起跑线上。因为,个人在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活动有效性都是同其本人的学历密切相关的。明白了这点,就不难理解家长的担心,谁不望子成龙呢?自1993年以来,大中城市的“择校”潮一浪高过一浪。愈演愈烈的择校潮甚至培育了一个很不规范的“地下教育市场”,从而对义务教育阶段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产生了冲击,甚至被人称为义务教育的虚无化。目前的择校,实质上是教育消费价格双轨制的市场价,择校现象属社会越轨行为。造成这一行为的社会根源在于沉重的就业压力,这使人们竞相追逐优质教育机会;居民收入的普遍提高和社会收入差距的明显拉大,以及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使择校、高收费成为可能和必然;城市公用事业的改善,为择校创造了便利的交通条件。简单地说,优质教育供求关系失衡、教育产品所具有的私人属性是择校不断升温的主要因素。义务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一种相对公平的教育,亦是为达到更广泛的社会公平而服务的教育,而追求教育领域的社会公平则是政府的基本责任。对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的治理,必须采取综合措施,而不能只将其局限在教育领域之内。因为择校现象之所以长期解决不了,除了优质教育资源稀缺、校际之间客观上存在较大差距之外,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因素所造成的“对制度性规则的制度化抗拒”现象也是重要原因。这些因素考量着政府教育政策。政府应从保护学校转向保护受教育者的利益,最大限度地追求教育利益分配的社会公平。政府的教育决策活动应从最大多数教育消费者的要求和利益出发,针对教育资源短缺、选择教育、学校竞争、弱势群体和基本的教育质量标准等问题做出公平的制度安排,解决市场失灵所带来的问题。

  作者:朱四倍

  (来源:新桂网-南国早报)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